魏玛共和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但后来它的经济崩盘了,紧接着……
这事要从1918年说起。1918年,德国向英、法等国投降,一战结束,魏玛政府上台。
魏玛政府背后是英、法等国。所以,魏玛政府是个代理人政府。
扶持魏玛政府上台,一开始,英、法等国打算从德国那里获得直接赔款。它们向德国索要了2260亿金马克,相当于10万吨黄金。
后来在美国的协调下,各国开出的价码打了个对折,为1320亿金马克,并且约定分30年还清。但这回加了个保证条件:如果德国不予接受,协约国将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区。
这个赔款金额和强度,还是超出了刚刚遭遇重大战败的德国的负担能力。
在背负了沉重债务的情况下,从1919年到1923年,德国经济出现了重大危机。德国国内通胀严重、失业率不断攀升。
由于德国赔款的进度较慢,1923年,欧洲爆发了著名的鲁尔危机。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
后来,又是在美国的协调下,各国改变了对德国的思路,即由直接从德国获得赔款,改变为瓜分德国的产业。
于是,这便出现了著名的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是由道威斯委员会起草的一个计划,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名为道威斯。
道威斯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向德国贷款8亿金马克,并由私人银行向德国输入资本,帮助德国复兴经济。
道威斯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复兴德国经济。而一旦经济得到了复兴,德国就能如数缴纳战争赔款了。
或许,一个正向的循环就这么转起来了……
事实的情况如何呢?在道威斯计划开始实施后,德国经济得到快速复苏。
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德国失业人口为150万人,但到1924年,失业人口快速下降为40万人。
另外,人均收入也出现了增长。到1928年,魏玛共和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上升了279美元,比1913年的旧德意志帝国时期的178美元上升了约100美元。
生活水平提升,压低了罢工率。1923年,德国除鲁尔区以外的罢工次数为1878次,参与人数高达150.8万人,而到1929年,罢工次数已经下降到419次,参与人数则只有10.6万人。
从数字上来看,一切都是如此的欣欣向荣,无比美好。
但是,到1929年,这一虚幻的美景在一击闷锤下,化为泡影。就在这一年,爆发了震动全球的美国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快速扩散至全世界。当然,它也影响到了德国——代理人政府背后的主人出现了危机,代理人政府也无路可走。
很快,德国经济崩盘,通胀高企,小孩子甚至用纸币玩起了垒房子。
德国的工厂大量倒闭,近500万工人下岗待业,德国人民天天上街喊口号。
实体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德国国民的情绪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状态。
混乱不只是痛苦的源泉,混乱也是另一种成功的阶梯。随着民心纷纷叛离魏玛政府,N党从一个只有上百名党员的小党,迅速扩展成为一个拥有上百万名党员的大党。
1930年9月,N党实现了巨大突破,一举获得640万张选票,拿到107个议会席位,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
此后不久,N党更是获得了德国的最高权力。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按照完全合乎宪法的方式”把总理一职委托给了N党的领导人H。
魏玛共和国的闹剧就此结束!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经济危机从来都是历史巨变的先锋官。经济危机的规模越大,巨变就来得就越猛烈。
这是一般性的历史规律!
延伸阅读:
那么多诸侯,为何曹操赢了?看完后终身受益
诸葛亮的一个如意算盘,结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