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希望的人生,如何反击?他这么干……



朋友说:上次曹爽的那段历史听得我汗毛倒竖(在历史临界点上,这么软弱,还能有机会?我看悬!)。今天你给我讲一段轻松点的历史吧?
我说:好的。今天,我来讲讲一个人如何在毫无希望的人生中反击,最终逆风翻盘!
他是嵇康,竹林七贤的老大。
竹林七贤的身份很特殊。
竹林七贤不是曹氏亲贵。
太和年间(曹叡年号),何宴与夏侯玄曾组织名为“四聪八达”的浮华交会,其中有诸葛诞、邓飏等人。这些人组成了著名的“正始名士”小集团。
而竹林七贤的身份并不能达到这一层次,未能参加这一小集团。
竹林七贤也不是门阀氏族。比如,嵇康的家族身份微寒,不是门阀之家。
所以,竹林七贤既不是曹氏亲贵,也不是门阀氏族,而是这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三者。
换句话说,竹林七贤不属于前两股旧精英势力中的任何一股,而是一股新兴的精英力量。
他们被两大势力挤压,没有进步的机会,陷入现实的泥潭,生活毫无希望。
但他们有名气。
他们聚集在山林之中,清谈玄学,议论时事,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这股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从下层上来的绝大多数青年士人都归心于他们,以他们为榜样。
这种情况当然震动了刚刚夺权不久的司马氏。
于是,司马昭派人去延揽竹林七贤。
不过,这说是延揽,其实是威逼利诱。
竹林七贤要是听从了,当然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但凡竹林七贤说一个“不”字,司马氏的手段有多狠,曹氏亲贵们早已领教过了。
面对这种局面,向秀、阮籍、山涛等人都表示了妥协。
可竹林七贤的老大嵇康偏偏是个硬骨头。
(一起读读竹林七贤传记)
司马昭派钟会前去延揽嵇康。嵇康看到钟会来了,不理不睬,自顾自打铁。
后来,司马昭又派同属竹林七贤的山涛去劝说。嵇康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了一份绝交书,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反复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司马昭决心诛杀嵇康。
他找了嵇康一桩家务,攀扯到嵇康本人,最终杀死了嵇康。
在嵇康将要上刑场时,太学院的三千太学生聚集在一起,请求免除嵇康的死罪。
可是,司马昭此时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于是,嵇康血洒东市。
但司马昭还没高兴没多久,就突然意识到:自己中了嵇康的计了!
在当时,以司马氏为代表的老阀阅虽然刚刚夺了曹氏的政权,但力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相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新精英却如风起云涌之势。他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社会的希望,代表着人心之所向。
要不然,在嵇康将要受刑之时,也不会有那么多青年太学生冒着杀头的风险,跑出来为他请愿。
可是,要想让这个未来最终到来,仅靠团结大家,够吗?
当然不够!
当时的局势对竹林七贤很不利。司马氏威逼利诱,试图肢解这个群体。
他们马上就要分崩离析!
所以,要想让这个未来真正到来,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要能撬动所有人的情绪,让人们陷于悲痛与愤怒的情绪的交织之中。只有这样,原本开始分崩离析的群体才能重新团结起来、行动起来!
那要如何撬动人们悲痛与愤怒的情绪呢?嵇康的做法是:在历史的祭坛上献祭了自己的血。
这个支点足够大,足够猛,足够有力!
当嵇康把自己的血滴入祭坛那一刻,历史的车轮就快速转动起来了。
所有新精英都对嵇康之死表达了强烈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对司马氏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之情,乃至于司马昭立刻感到了后悔。
在嵇康死去多年后,向秀写了一篇《思旧赋》。那篇文章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充满了悲痛与愤怒的矛盾情绪。这就是那个支点的发挥作用的结果!
所以,在杀死嵇康之后,司马氏虽然在名义上堵住了大家的嘴,实际上却一屁股坐在了火山口上。此后数十年间,老门阀的一切不幸遭遇,莫不归因于此。
可笑司马昭直到杀掉嵇康之后,才想明白其中的利害。
盲目自大,就该付出血的代价!
这可真是:“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所以,司马氏在这件事上的教训是:面对新人,旧人就算不能延揽,也要容忍。
给别人留一条路,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一条路。
否则,当历史抽出它那柄弯刀时,自己将面对的,恰是那满眼的残酷!
说完这段历史,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掌心,淡然一笑。
延伸阅读:
上一篇:曹爽:在历史临界点上,这么软弱,还能有机会?
“隆中对”中出了一个昏招?看懂后会心一笑
那么多诸侯,为何曹操赢了?看完后终身受益
司马家没有下一个春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