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两国交战,前线已经打了一年多了,却还是僵持不下,如何才能取得胜利?
我说:我来给你讲段历史吧,听完你就明白了。
南宋前期,即1206年,在权臣韩侂胄的主持下,朝廷发动了一场针对金国的大规模北伐战争。
为了这场战争,韩侂胄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追封岳飞;发动庆元党禁,打击主和的理学派;启用主战派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等等。
但是,在军事上,韩侂胄的准备略有不足,至少在军队训练上,以及战前分析上,比如对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分析,略有不足。
这导致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南宋方面选择多路军队同时出兵:
1.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
2.建康府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
3.江陵府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
3.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
然而,金军方面显然早有准备。所以,南宋军队的上述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不过,这一小捷根本于事无补。
相反,金军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乘机对宋军发起了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
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南宋连续丢掉了一些土地,包括真州、扬州、和尚原、大散关等。
韩侂胄想通过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败局。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早在宋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里通金朝,图谋叛变割据。吴曦派遣门客去金军,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于是,一场北伐大战就这样变成了金人的侵略战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金人虽然在前线打出了优势,却并没有实力吞并南宋。
所以,这个阶段对双方来说,就是前线持久的鏖战期,双方都没有实力消灭对方。
面对这个局面,金人犯了难:要吞并南宋吧,没这个实力;留着南宋吧,又怕它再来打自己。
在盘算良久之后,金人下了一个决定:既然消灭不掉南宋,那就在南宋扶立一个对自己亲善的政权吧!
正好,这个时候,韩侂胄也派人来求和。于是,金人开出了这样的价码:斩杀韩侂胄等人,并拿韩侂胄的人头去签约。
金人之所以要这个价码,显然就是在向南宋的主和派明示:只要杀掉主战派,双方就能罢兵。你们行动起来吧。
在这个基础上,金人还广泛联络之前安插在南宋的各路暗桩、明桩,积极运作,图谋推动政变。
主和派果然行动了起来。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的主持下,主和派反复商量推翻主战派的方案。
(一起读点宋史吧)
1207年,吴曦叛乱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开始对南宋变得有利。
史弥远等主和派意识到局势可能对自己变得不利。在这个关键时刻,史弥远采取了冒险行动:在韩侂胄上朝的路上,拦路刺死了韩侂胄。
于此同时,杨皇后在宫内发动政变,控制住了局面。
不久之后,史弥远派人把韩侂胄的人头装进盒子了,送到金人手中。
然后,宋、金罢兵议和。
1208年,宋、金订立停战合约,史称“嘉定和议”。
条约的内容无非是:南宋增加岁币,支付战争赔款,金国放弃新占领的土地等。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在金国和南宋陷入鏖战之后,金人无法从军事上消灭南宋政权,便转而求其次,试图从政治上培植一个亲金政权。
在这个阶段,金人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军事上继续向南宋施压,推动南宋国内军心、民心的变化。由此,军队、民众纷纷畏战。这为第二方面准备了民意基础。
第二,在政治上发动主和派,发动政变。
这两手非常高明,令金人没有费太大力气,完美地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果实。
这真是在战场上得不来的胜利,就可以从政治上得来!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特别是在前方僵持不下,相互拉锯时,不要只盯着前方,更要盯着从背后来的刀子。
一场小小的政变,就可以把前面积累的成果全部葬送!
这是一个真理!
讲完这个故事,我从长跪的席子上站起来,看了看墙上的地图,心头一紧……
延伸阅读:
岳飞才是真敌人?!看完沉思良久
诸葛亮的一个如意算盘,结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