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国庆正好有空,和我聊聊历史吧?
我说:好的。我索性聊个长的。
在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段。所以,我老爱讲这段历史。今天,我还是来讲讲这段。
我要讲的东西有点多。所以,我会分三天,慢慢地讲。你可要沉住气哦。
今天,我来聊聊高平陵之变。
公元239年,明帝曹叡病危,将太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司马懿。
曹叡的这个安排很符合曹氏的一贯的做法。曹氏自立国开始,就自足于两股势力之上:曹氏亲贵、阀阅群体。
可是,随着历史向前推移,阀阅群体不断挤压曹氏亲贵的生存空间。
特别是在曹丕时期,阀阅群体快速占据舞台中央,将曹植等一批曹氏亲贵逼向墙角。由此,曹植在家暗自神伤,竟写出了著名的《洛神赋》。
阀阅推动局势几十年,终于在曹爽时期推到了临界点。
虽然曹芳同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但其实只有司马懿是实权派,而曹爽实力薄弱。
不过,曹爽有一个独有的工具:他姓“曹”。
所以,面对司马懿的咄咄进逼之势,曹爽决心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这个工具。
曹爽借着曹芳的名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史称“正始改制”。
这场改革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思想就一个:打击阀阅集团,扩充曹氏亲贵的力量。
比如,曹爽提出要整顿九品官人法,将组织人事权力收归中央,削减州中正的权力。
原本按照九品官人法,州中正掌握了推荐人当官的特权,而州中正又大都由地方的阀阅担任。这也就造成阀阅人士大量进入政府体制内,掌握话语权。
所以,曹爽提出要整顿九品官人法,就是要收掉阀阅的人事任命权,方便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政府之中。
“正始改制”是曹氏亲贵积攒起全部力量,发动的最后一搏。
当时,有很多曹氏亲贵都围绕在曹爽身边,比如夏侯玄、何晏、丁谧等。
他们都寄希望于这场改革,试图通过这场改革来重新恢复权力架构上的平衡,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当时已经到了阀阅夺权的临界点。
(一起读读三国演义)
如果这场改革是在曹叡时期发动的,那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
可这场改革是在曹芳时期发动的。当时,阀阅实力盘根错节,早已经进入曹氏政权的各个重要关节之中。
曹爽妄图以一场小规模的改革动摇这个局面,岂不是痴人说梦?
在一个体系已经全面溃烂之后,小打小闹的改革是挽救不了危局的。
要挽救危局,只有从自己开始,推动体系重塑,也就是全面重塑制度体系,并从基层开始,重新培养新人,替代旧人。
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极大的智慧,并需要极大的气魄、胆识。最关键是,需要极大的力量!
可是,曹爽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
准备已久的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夺取洛阳,然后又入宫,向郭太后上奏,要求太后罢免曹爽。
接到消息的曹爽一时惊慌失措,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这个时候,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与曹爽会合。
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
同时,他还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印章为他们的军队调运粮草。
但曹爽始终犹豫未决。
司马懿害怕曹爽会绝地反击,毕竟此时皇帝曹芳还在曹爽手里。
于是,司马懿先后派多人来劝降。他给出的条件是:只要曹爽投降,自己可以保全曹爽性命,还可以留下他们的爵位。
曹爽想了一夜,认定司马懿不过是欲令他与他的兄弟们放弃兵权,于是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当曹爽解下印绶时,主簿杨综劝道:“您挟持天子,手握大权,难道要放弃这些权位而跑到东市去被砍头吗?”
桓范也大哭道:“曹真是一个大英雄,怎么生下你这个蠢笨如猪的儿子!可恨连我今日也要受你们的连累,被灭族!”
可是曹爽不听,依然决定向司马懿投降。
司马懿笑着接纳了曹爽的投降,三日之后,荡平曹爽三族。
所以,曹氏政权的失败,一方面归因于曹丕、曹叡等人纵容阀阅群体;
另一方面归因于曹爽极度软弱:曹爽既不敢发动全面的体系重塑,也不敢在遇到危局时发起绝地反击。
如此无胆无识,真是难为他当曹氏政权的当家人了!
所以,如果身处在混乱局面即将开始的时点上,主政者一定要果决、严厉,做到杀伐决断。否则,他自己一定是这场泼天大祸的第一个牺牲品!
说完这段历史,我看了看桌角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青烟,双手合十,向苍天默默祈祷。
延伸阅读:
“隆中对”中出了一个昏招?看懂后会心一笑
那么多诸侯,为何曹操赢了?看完后终身受益
司马家没有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