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科普|从中医角度看脾胃调理对老年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不仅包括解剖位置的组织器官,主要还指脏腑功能。脾胃位居中焦,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在古代,贮藏谷物的地方曰“仓”,藏米的地方曰“廪”,古代医学家用贮藏谷、米的粮食仓库来比喻人体的脾胃,即说明脾胃是人体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根源,为后天之本。《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年长则求之于腑”,指出年长者中焦脾胃多不足,容易因饮食不节伤及六腑,当以治腑为宜;老年人由于脏腑阴阳气血渐衰,须采用调补的方法,从脾胃而营养五脏。

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人出生以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胃主受纳、腐熟,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并经初步消化,形成食糜;脾主运化,将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全身。脾胃作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升则上输心、肺、头目,降则下归肝、肾、大小肠,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使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说明了脾胃的重要性。张仲景把重视脾胃,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融会贯通于《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经典著作中,并在立法处方、制方、服法、药后调护等方面处处以脾胃为本,强调切勿损伤脾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被后世称为“脾胃派”或“补土派”,在其《脾胃论》中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因此,必须注重脾胃调养。他创制了很多治疗脾胃的方剂,最有名的当属“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支撑着五脏六腑及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在步入老年期后,脾胃功能处于自然衰退过程中,这也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灵枢•天年》指出:“七十岁,脾气虚”,年老以后,脾胃之气不足,至七十岁后,脾气更加虚弱,故常有神疲乏力、倦怠嗜卧、纳少、食则脘腹作胀、泄泻或大便秘结等表现。脾胃失调,还可上而波及心肺,下而涉及肝肾,引起其他脏腑的一系列病变:如土不生金则肺失滋养而见气弱自汗;土不制水则水湿泛滥而成水肿等。可见,调养脾胃至关重要,尤其对老年人。

老年人如何调理脾胃
    饮食有节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老年人在饮食上需注意:1、摄入食物种类多样化,肉、蛋、奶、蔬菜、水果、鱼虾、谷类、豆类当全面摄入,不过分限制或过量食用某一种食物。2、饮食清淡,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同时,老年人阳气日衰,而脾胃喜暖恶凉,故宜食用温热之品顾护脾胃,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此外,老年人宜谨记“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适量、适时为宜,若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情绪稳定  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所思不遂,都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形成气结,从而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在中医看来,怒、喜、思、悲、恐、惊、忧七种情志的过分刺激,均有可能导致脾胃受伤。如:大怒引起肝木乘脾土,表现为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等。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利于体内气机宣畅,脾胃功能协调。鼓励老年人多接触新事物、多学习新知识、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会更有益于身心康健。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开导,多些陪伴,使老人能喜而忘忧、乐而忘悲。
此外,脾主四肢肌肉,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进食欲,促进脾胃消化,健全脾胃功能,还能活动筋骨、疏通脏腑经络气血活动,防病健身。老年人应选择缓和的运动形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不可自行盲目服用药物、保健品进行自我调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合理使用,谨防损伤脾胃。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调理脾胃为要”“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高度概括了调摄脾胃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
本期科普专家
苏静,女,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医学硕士。入职以来一直从事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作为体质监测的技术骨干,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河南省监测工作和全民健身现状调查河南抽样工作。

编辑:刘嘉良
审核:苏   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