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Take It Eeeeeasy
不错过每一期推送
图 | 红辣椒
@蛋挞
给月考参考答案捉了个虫!有道题我觉得答案和真题矛盾,但老师说可以用排除法做,而且这套卷子是从试题库里组的,应该不会出错。
我觉得不能因为往届同学没提过,就默认题库都是对的,仔细核对之后我果然是正确的!
蛋挞同学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提起批判性思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抬杠”。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思维。
“我的这句话真的没有歧义吗?”
“我的观点是否受到自己固有偏见的影响?”
“这个论证在逻辑上是否能说通?”
这三个提问分别对应的是概念的清晰、命题的公正和论证的准确。
批判性思维就是利用这三板斧,帮助你决定自己到底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方式。
1
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成为学神的必备技能
图 | 重启人生
传统的应试思维是以考出高分为目的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反思应试思维的思维。
比如,对于传统应试思维常见的命题:
“想考高分就要多刷题”
戴上批判性思维的眼镜,我们会质疑其中的逻辑关系:
从概念来看,“刷题”是刷什么题?“多”到哪种程度?
从论证来看,“多刷题”对“考高分”的支持程度有多大?
或许你就会发现,“多刷题”的概念需要更多辅助条件的限制。
而刷题和高分的逻辑关系也需要澄清:
刷题为什么会提分?
或许是因为分类做题能节省时间;
或许是因为刷题能“积累并应用同一类题的解题经验”。
换言之,“刷题”是为了找到并应用每一类题的方法论,这也是“想考高分就要多刷题”中至关重要的隐含命题。
当你跳出传统应试思维的框架,不满足仅仅“把题做对”,而是去尝试找到“不把题做错”的方法,或许就能真正实现应试思维的目标——考高分。
02 不被假消息欺骗
图 | 新闻编辑室
我们身处在“信息迷雾”的世界中。
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人都能拿到麦克风,巨量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信息迷雾中,我们容易陷入一种”都有道理“的状态,无法把握信息的好坏和真假。
而媒体作为利益相关方众多,需要通过信息发布吸引受众注意力。
而越是能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的新闻,往往就越能博取眼球和热度。
因此,媒体宁愿放弃客观中立的原则,让立场成为观点的风向标,不断制造争端。
2022年7月25日,UP主衣戈猜想在B站发布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迅速爆火,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在排山倒海的赞美和共鸣之间,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视频迎来反转:
二舅的残疾证早在多年前就办下来了,他之所以残疾可能是因为罹患小儿麻痹症,而非视频中所说的打针所致…
舆论也随之开始转向:
图 | 反转前
图 | 反转后
想摆脱这种信息迷雾,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来使自己「睁开眼睛」。
03 做个“聪明人”
在信息迷雾中,我们不止需要准确分辨信息的真假。
有时候,明知道对方说得不对,但却说不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比如,家族群里传播的“喝大蒜水包治百病” 的小道消息;
比如,网络大V的煽动性帖子下面充满偏见、令人窒息的评论区;
图 | 网络
遗憾的是,每个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降智”举动。
这是因为人们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总会受到认知偏误的干扰。
认知偏误本质上是认知策略,适用于远古人类在信息不充分下快速决策的需要。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逐渐丰富,这种策略不再适用,就成为认知偏误,干扰决策理性。
比如,在观察和反思事物时,信念偏差会左右我们的记忆。
当被告知A班的学生比B班学生更聪明之后,老师就很可能会认为A班学生的作业比B班质量高,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一种本能,认知偏误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
而基于偏误做出的论证和决策,更需要经过严谨的反思,这也是批判性思维发挥作用之处。
2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延迟判断:你的想法,不一定对
你有没有传过班里同学的八卦?
大部分人听到八卦的第一反应并非求证真假,而是第一时间跑回教室跟自己的好朋友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着急做判断?
一方面,我们对八卦有急迫需求——吃瓜使人快乐,还能充当拉近关系凑近乎的工具;
另一方面,我们时常面临信息不够的局限——八卦总是模棱两可,传言也扑朔迷离。
所以我们倾向于将少量的信息建立关系,快速给出一个自己以为可靠的答案。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延迟判断。
顾名思义,就是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拉长战线,打持久战。
首先,意识到自己存在认知偏误。
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怀疑,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你下意识相信/否认某一命题的时候,尝试问一个为什么:
你认同“MBTI里intj才是最高贵的”,是不是因为你是intj?
你不觉得“女生之间都是塑料姐妹情”,是不是因为经历过女生团体的霸凌?
其次,搜集更多信息。
还记得前几天的热搜吗?
# 00后越来越社恐了
如果你了解过关于“社交恐惧”的心理学知识,或许就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从概念上看,社交恐惧症在临床上又叫做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且恐惧和焦虑的症状持续至少六个月才会被确诊。
而命题中的“社恐”程度或许轻得多,需要进一步澄清。
换言之,我们需要保证自己的认知尽可能的宽阔。
02 勇一点:Ta的观点,不一定对
图 | 正常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这是老师说的,怎么会错?
他是心理学大V啊,对社会热点的见解应该也是正确的吧!
实际上,任何信源,都有出错的可能性。
因为每个人存在认知偏误,大V也只对特定的领域有专业见解。
在诸多推理谬误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谬误类型:斥诸XX。
斥诸权威:
Ta是老师,说的话肯定没错吧;
斥诸好人:
Ta是三好学生,这么说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斥诸富贵:
万柳书院少爷“住在千万豪宅里,怪不得这么礼貌又开朗。
反过来说,我们既不能盲目相信某个信源,也不能盲目排斥拒绝某个信源。
Ta的观点,一定不对吗?
斥诸动机:
Ta动机不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站这个立场肯定是挑拨离间!
斥诸人身:
Ta人品不好,提出的观点也一定不对!
斥诸能力:
Ta不会开车,还敢说别人车技差?
斥诸行为:
Ta都不能按照自己给的建议行事,不值得信任!
03 识别谬误:Ta的观点,错在哪?
以“网游是不是精神鸦片”为议题,来看各种论证里出现的谬误。
谬论
“网游是精神鸦片。如果继续允许未成年人玩网游,他们的成绩肯定会下滑,接着就会模仿游戏场景去打架斗殴,整个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提高。”
这属于“滑坡谬误”:夸大因果关系的强度,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成绩好的人都不玩游戏,你也不要玩了。”
这属于“从众论证”:利用人们渴望受欢迎的心理,使其接受论证。
“网游就是精神鸦片,因为没人证明它不是啊。”
这属于“斥诸无知”:声称因为没有证伪,所以命题成立.
“我同学因为玩游戏成了班里倒数,网游就该消失!”
这属于“草率概括”:用以得出结论的样本过小。
“中学生不应该玩游戏,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游戏来过。”
这属于“不当类比”:对并无实际可比性的事物进行比较。
图 | 看上去很美
写在最后
TIE想说,批判性思维最注重的是“宽容原则”。
即在理解他人的论证时,永远以最大善意与宽容去理解其用意。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不主张“为了批判而批判”,我们并非要成为杠精,才能学会批判思维。
或许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方法的应用需要知识的铺垫,“意识中的理解”距离“下意识中的应用”道阻且长。
作为中学生,暂时欠缺批判性思维也没关系,只需要在每一个质疑的瞬间尝试反思,就已经足够。
参考资料:
格雷戈里·巴沙姆,批判性思维[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
点击“设为星标”
↓↓↓
加星标,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推送。
你可能错过的:
点击看看:我有考试牛逼症,每逢大考必超常
点击看看:大家对好学生差学生也太双标了吧???
点击看看:回答完这8个问题,我治愈了自己
点击看看:2年,741天,7w+中学生的小秘密
点击看看:干净利落:是生活态度,也是学霸秘籍
点击看看:我,白天放纵堕落,晚上刷题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