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天都能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来询问有关三伏贴的系列问题。今年的头伏日期就在7月16日,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三伏贴”,聊聊与三伏贴相关的“冬病夏治”究竟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掉的日常方法?“冬病夏治”又适合于预防哪些病症的复发?
三
伏
贴
什么是三伏贴呢?就是在三伏节气时选择一定的组方药物,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防病之效。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理论之中演化出的一套相对成熟的外治方法之一。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三伏”节气时贴敷,那就得明白什么叫“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理论依据来自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应当顺应天时,如此才能舒畅自身气机,养性怡神,病弗生,更长寿。然而,生活之中我们总是离不开贪凉饮冷,劳心伤神之事,有时也会熬夜,纵欲,误受寒邪侵袭,再或者本就是先天阳虚,这些都是寒邪入侵途径。此类人群,每每遇寒加重,入冬加重,故称之为“冬病”。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既然有寒邪宿根深居体内,一般药物不能祛邪外出,那就可以借助天地之力。三伏天是自然界当中阳气鼎盛之时,此时借春夏阳气渐盛之机,激发人体的阳气,有扶正祛邪逐病之效。这也是所谓的“夏治”。因为三伏天可以帮助人体阳气外达,而阳气有温煦散寒、舒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功,可以针对蛰伏体内的寒邪痹阻、痰瘀互结等,对一些宿根属寒的痼疾以及虚寒性质的慢病皆有效验。
《张氏医通》记载:“冷哮……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
——清代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
三伏贴实际上是由天灸疗法演变而来。天灸疗法是指将生鲜药物捣泥或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调成膏状贴于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灸治的一种方法。清代的张璐又将天灸与夏季“三伏”相结合,结合“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之理,借助天地阳气之盛及温热药来刺激补充人体的阳气,驱除体内阴寒之气,以治冷哮,相当于如今的部分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传统的天干地支推算,“三伏天”每伏的第一天皆为“庚日”,第二天皆为“辛日”,是地表阳气聚集最盛之时,庚辛五行对应金,与肺脏相应,所以,每伏的头两天更适合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每次贴敷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一般以2~4小时为宜,年老体弱者、皮肤敏感者还要缩短时间,儿童及婴幼儿时间应更短。
哪些疾病更适合“冬病夏治”?
其实,“冬病夏治”除了贴敷这个代表之外,还有艾灸、针刺、刮痧、拔罐、熏蒸疗法等等。我们已经知道“冬病”即多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这个呢包括虚寒与实寒,所导致的疾病也存在一点差异。
◎八岁手绘
实寒多因外邪侵袭或体内素有寒、痰、水、饮,内外合邪,易诱发痹证、小儿咳嗽、老年人的哮证、喘证、感冒等疾病。虚寒多于素体阳虚或冬季阴盛阳衰之时,遇感外邪而引发泄泻、腹痛、妇科炎症、痛经、关节疼痛、虚劳等。
既然“夏治”是指借助夏季阳气生发旺盛之时,那么不论是通过药物,还是食物,或者针刺艾灸,凡是能够帮助阳气生发,那就能够预防或治疗“冬病”。所以,补足阳气、驱散内寒的方法都适合于“伏天防病”,下面我们就来说几种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上手的“扶阳散寒”的小方法。
夏食姜
说起“夏季适合吃什么?”,可能很多老辈的人都会想起那句“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夏季吃姜就是一种非常质朴的“冬病夏治”之法。
“三伏天”为长夏季节,脾土主令,而脾脏“喜燥恶湿”,此时若以温药健脾祛湿,可使人体阳气迅速生长恢复,痰湿、水饮等寒邪更易消除,体内的阳气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而且,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通利,则人体气化机能旺盛,脏腑协调,也更易于正气的恢复。
在《伤寒论》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为什么五月(阴历)天气暖和,胃中反倒虚冷呢?因为阳气需要往外升发,体表阳气多了,体内的阳气自然会变少。夏天天气炎热,高温高湿,尤其在大汗淋漓之后,很难克制不去贪凉饮冷。殊不知,就在这一热一凉的过程中,胃中阳气就会被大量消耗,引起腹痛、腹泻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把藿香正气水当做“夏季必备良药”的原因。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孟子说:“食色性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本性使然。所以,当孩子或者自己真的误食了些“清凉解暑”的寒凉之物时,也无需过分自责,去寻上几片暖暖的姜片,寒热平调一下,或许它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解药”,下面先给大家介绍一个糖醋姜片家庭制法:
选新鲜仔姜,清洗干净,沥干表面水分,再将姜切成薄片;
将切好的姜片放入瓶子里,加入食盐,白砂糖,米醋,混合均匀,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
大约一周左右,就可以食用。
注意事项:姜最好选择新鲜仔姜,纤维含量少,食用起来口感爽脆,滋味较佳;瓶子要洗干净,沥干,不能有水和油污,以免生姜变质;醋最好选择米醋,陈醋和香醋会影响色泽和口感。
其实,如果有喜欢吃日料的朋友就会发现,寒凉的鱼生旁边总会佐上一碟粉粉的姜片,它就是化解寒凉的小技巧。起初,我也不擅长吃姜,觉得它的味道过于“犀利”会影响我品尝美食时的愉悦心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发现,那小小的姜片就像“温暖的家”,是你在“任性、洒脱”过后,仍然能够免受“皮肉之苦”的避风港。
当然,对于常人来说,夏季吃姜也是需要讲究方法,不是说吃的越多身体就越好。
其实,与“冬吃萝卜夏吃姜”同样广为流传的还有一句话,叫做“秋冬进补,上山打虎”,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再采取温补的方式养护阳气。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似乎这两句话代表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养生观念,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针对的人群不同。对于体质平和,没有既往疾病,未贪凉饮冷的人来说,盛夏时节,过用辛温燥热的补阳食品,比如生姜、辣椒、羊肉汤等食品,就很容易出现虚火上炎,引起痘痘、溃疡等症,这便是得不偿失,而这类人群可以在自然之寒来临之前,食用一些温补之品,便可以达到“上山伏虎”之效。
用黄芪
夏季是暑热为患的时期,更易耗气伤津,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况且,炎炎夏日,人体肌肤腠理开泄,多有汗出,体虚之人,阳气阴液皆有损伤。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填补被消耗掉的阳气与津液呢?
当然就是李时珍笔下“补气”的黄芪了。夏天,什么黄芪泡水、黄芪煮粥、黄芪炖鸡,就可以统统尝试一遍了。
若将地球看做人体,那么地壳之下的炽热岩浆便是阳气,结实的地幔层就是我们厚德载物的脾胃,火山地裂就是阳气往外升散,若想锁住阳气,就得加强中间的地幔层,也就是补益脾胃。长夏为脾所主,夏季服用温补脾阳之品,可助脾胃气化,使阴阳相守而耐暑热。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本草正》载:“黄芪,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夏季阳虚之人,更易疲乏,尤其是当代办公一族,多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面色黄白,阳气亏虚,身体疲劳。黄芪补气健脾,升阳益卫,气足则能固涩敛汗,阳升则能御邪于外。这个夏天,或许黄芪就是照进生活的一道光呢。以黄芪为药膳,适宜于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状态及年老体弱者。正如宋代文豪苏轼病后对黄芪赞曰“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下面,再来介绍一首以黄芪为君的补益“良方”—— 补血养颜的“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以30克黄芪配6克酒当归而成。
此方为补气生血之良方,煎煮后只需每日晨起喝上一杯,便可助你摆脱困顿、赶走疲乏,给你带去一整天的活力。
你别看它是补气养血之剂,但此方重用黄芪,且用量为当归的五倍之多,而这个配比就融合出了此方的另一大优势“退热”,尤其是术后的不规则“低热”,或产后妇人因耗气伤津导致的烦热都可祛除,这是因为黄芪助当归生血,使得阴血渐充,阳气渐可潜涵,则虚热自退,这便是“用甘温之品也可除热”的方法。
而且此方还有一个让你不能忽视的优点,它善“止经行头痛,退虚热溃疡”,有些女孩一到经期动血前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头痛、溃疡、起痘痘,这其中很多一部分是引起气血亏虚,血不上荣所致,所以,此类女孩可以在行经日期之前一周左右开始喝“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缓缓补之,便可以养颜又止痛了。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其实,春夏养阳的小技巧还有很多,比如夏季艾灸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提振阳气之法,关元、气海、涌泉、足三里每日灸一灸,温补脾肾之气;伏天饮用的甜酒,其实也是温补脾胃的民间智慧;关节疼痛之人,可以在此季节拔罐祛湿排寒;脾胃虚寒,食欲欠佳或冬季怕冷之人也可以在伏天里多喝些羊肉汤,正所谓“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医生开药方”。
曹雪芹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诸葛亮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
其实,我们只需每日学习一点点,去顺应节气的变化,去借助自然之力,用中医的智慧去激发藏在身体中的能量,或许这就是健康、活力、元气满满的秘诀。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伏天里不仅有贴敷,还有三伏灸啊!
❀盲目服用不可取,就算藿香正气也不行!
❀气阴两虚的朋友,了解一下生脉饮吧!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