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不足、阴血不足、脾肺气虚的人,如何舒服地过深秋?



最近好多读者留言询问说,有什么缓解“秋燥”的办法吗?
每每看到类似的留言,我总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虽然只是简单一个“秋燥”,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层面的问题,从寒热上分,它有温燥与凉燥之别;从病位上分,就要弄懂“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不同方法;而从症状上分,也是有诸多不同之处的,它有鼻腔干燥、呼吸不适,口唇干裂,入睡打鼾,也有咽干口燥,饮水而不润,干咳不止;有皮毛不泽,眼目干涩,肌肤干痒脱屑,还有肠道津亏,大便难解等等不同的症状表现。
所以,想要“缓解秋燥”,可不是一杯温水,两碗梨汤,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不过,既然大家对于秋燥很感兴趣,那么我们不妨就来聊聊与秋燥有关的话题,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防燥润燥”的小方法?

什么是秋燥?
想要防燥,那就先要理解什么是秋燥。阴阳相移,寒暑更作,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限度。风、寒、暑、湿、燥、火代表着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我们称其为“六气”。六气自然运转,滋养万物生长,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出现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很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这样“太过或不及的六气”,我们就会称其为“六淫”或“六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燥邪的温与凉,和节气、个人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温燥兼有火热,初秋气候尚热多为温燥;凉燥兼有寒气,深秋气候寒冷则多为凉燥。平素阴液亏虚的人,或者火气较旺之人,则更易染上温燥。秋季燥气无处不在,那些津液不足、阴血不足、脾肺气虚之人,就很容易受到“燥气”的影响,从而出现皮肤干涩脱屑、颧红、鼻燥、唇干、眼涩、头痛、咽痛、咽痒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容易发脾气、过敏问题复发等“秋燥”的症状。所以,想要摆脱这些“病邪”对于身体的影响,那就要双管齐下,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补充身体所需的“气血津液”。所以,这次讲的秋燥,更多指的是温燥。
“缓解秋燥”有哪些好用的办法?
1、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
“风、寒、暑、湿、燥、火”同属六邪,它们就像“金刚葫芦娃”一样各具特点,本领不同。风邪“性子急”,发起脾气来就会让我们浑身难受,所以,大风天时,我们都会本能地戴帽子,以免卒受风寒;湿邪“深藏不露”,但出手必伤人,所以,我们对它也多有防备,会喝陈皮汤,薏米红豆汤,会换干爽的衣被,会选择艾灸、参苓白术散等调理之剂健脾祛湿……但是,六邪对身体的影响是相同的,而我们对待它们的“防护态度”却大不相同。燥邪就像家里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一样,它不吵不闹,但是会默默地消耗着我们的“津液、精血与阳气”,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忽冷忽热的深秋季节,待到我们发现之时,身体已如龟裂的土壤布满裂痕。
所以,对于节气的变化一定要重视,要去理解自然之气的“消长变化”,然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像“太极”一般,为我们的身体所需的气血津液“取长补短”,比如,夏季的蒲扇,冬季的暖炉和秋季的加湿器与保湿霜,而这一步常常被我们忽略。然后,才是饮食上的调整,我之前聊过为什么天南海北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秋后进补”,这一方面是暑热季节时,身体消耗了大量的“津液”,正处于“相对亏损”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备下足够的能量。所以,秋季要补,要缓缓的补、滋润的补。
珠玉二宝粥:薏苡仁、山药,熬制软烂,再入切碎的柿饼或柿霜。
——《医学衷中参西录》
五汁饮:梨、荸荠、苇根(鲜者更优)、麦冬、藕,熬煮成汁,傍晚饮用。
——《温病条辨》
夏季要多喝水,秋天则应多喝温润的粥、饮、汤、茶,比如张锡纯健脾润肺的“珠玉二宝粥”、生津润燥的“五汁饮”、海带、山药、莲藕、萝卜、冬瓜等炖煮汤品都是适合大多数人群的选择。
如若口干口渴较为严重。饮水后仍觉“舌燥难耐”,常有反胃烧心、食欲差的感觉,则可以选择一些石斛作为代茶饮。石斛这味药材很特别,它长于高山岩壁之上,禀水石之气而生,自带一股“清凉润泽”之感,而它又是味甘色黄之品,善于“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所以,《神农本草经》赞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厚肠胃”,适合于津液不足,内有虚火之人。

◎八岁手绘
说起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很多人都会想起秋梨膏,麦冬,贝母,枇杷等物,这没有错,但它们更适合“清肺止咳”,如若论起“生津润燥”的本能,那还得是玉竹更厉害。玉竹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是甘寒清润滋补剂。《本草新编》中称其:“性纯,补虚热,且解湿毒。凡虚人兼风湿者,俱宜用之”,而且玉竹没有特殊味道,秋季炖一碗玉竹瘦肉汤,沙参玉竹饮,即使是单一味玉竹日常饮用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其功甚缓,不能救一时之急,必须多服始妙。”
这些都是适合体质较为平和之人的秋季润燥方法,下面呢,我们再简单说说“阴虚血虚”之人又该如何加强防范。
2、给我们的情绪“补补水”
都说秋季有四防,秋凉,秋乏,秋燥和秋郁,而秋燥与秋郁又有着诸多的联系。脏腑之中,负责情绪调控的主要为心脏与肝脏。
甘麦大枣汤:炙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掰开)。
百合地黄汤:百合7枚,生地黄25克。
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气调达之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敏捷、果断、能够理性深入地思考问题,像充满“阳刚之气”的将军一样,而将军也有自己的脾气,它“肝气肝阳常有余,而肝阴肝血会相对不足”;而秋季肃杀,燥烈也会加重阴血的消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的欢喜悲伤、胡思乱想、多梦烦忧都与心脏相关,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而心脏的“生理功.能”稳定又与心血的滋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那么,此时有什么办法能够滋养心脏,安抚肝脏吗?
医圣张仲景早就把调理办法告诉我们了,如果您此时也正处于:夜晚睡眠不安,容易胡思乱想,心悸难安,那么,可以在这个季节喝些百合地黄汤和甘麦大枣汤。这两首方子的区分方法也很简单,遇事就激动,总觉得哭出来,心里才能舒服些,伸舌头会觉得无血色,那就是“甘麦大枣汤”;平时爱胡思乱想,爱生闷气,沉默寡言,不爱吃饭,舌头泛红,那就是“百合地黄汤”。
3、形体官窍上的“干燥”要如何滋润呢?
我猜很大一部分朋友口中所说的“秋燥”,是在表达对于深秋季节皮肤干燥脱屑,干痒疼痛的无奈。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不断运行的机器,它需要定期“浇油”保养,皮肤更是如此,而我们总是忙碌地常将其忽略,直至肝肾亏虚,肌肤“龟裂”疼痛才想起需要“亡羊补牢”。那此时还有什么办法吗?
润燥剂“搜风顺气丸(现有同名中成药)”是一个办法,此方出自《太平圣惠方》,是以郁李仁、火麻仁、山药、车前子等补益肝肾、润燥通便之剂组成,常用以治疗血不养肤的“白疕”之症,《外科大成》云:“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庀,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图片由紫图图书授权
所以,若此季节皮肤出现干痒、脱屑、疼痛,甚则搔抓后皮肤出现红疹血丝,平素大便干结难解可以此方润燥;诸如此类的思路,比如鼻腔干燥难耐,入秋后甚至鼾声隆隆者,可以归脾丸养血安神;眼目干涩,甚则迎风流泪者可以明目地黄丸,枸杞子、楮实子日常调理;每日泡脚后,也可轮流按摩足部的三阴交、血海、太溪、行间四穴,每穴按 2~3 分钟,也是祛风、平肝、养血之法。
想要一块土地变得贫瘠,只需拔掉上面能够防风锁水的植物,而想要将一块已经板结的土壤变得肥沃,却不是一盆水,一棵树就能够完成之事。
我们的健康更是如此,润燥需要缓,需要养,需要让“生津”“养血”的思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补气养血的龙枣玉灵膏,今天来揭秘
☀一款可以让您心情愉悦,润燥养颜的食材!
☀一杯养生汤,缓解你的焦虑、失眠、还有点爱哭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