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顿饭就会汗流浃背,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8月8日  周二
癸卯年六月廿二
今日立秋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有人说出汗是排毒,有人说多汗是体虚;有人说夏天流汗很正常,也有人说一分汗水,一分心血。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才更有道理呢?说起出汗这件事还真得因人而异,这就像“冬病夏治”一样,体寒、阳虚之人就适合夏天里吃些生姜、鸡汤、羊肉以温固中焦;但是,同样的方法如果照搬到湿热之人身上,只会越吃越不舒服,出汗也是一样。
正所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教学生要因材施教,而流汗也应该有流汗的“道”,不寻常道而出的汗就是出了问题的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一顿饭就能汗流浃背,夏天出汗怕冷又怕风的“漏汗”应该怎么办?

鬼门
《黄帝内经》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的“气门”就是我们理解的“汗孔”,也叫做“玄府”“鬼门”。
正常情况下,鬼门可以通过自动开合来辅助调节体内的寒热阴阳,比如高温、运动时,身体会把接收到的能量转化热量,这相当于一种阳气偏盛的状态,此时“鬼门”就会自动打开,通过汗液,把身体内多余的“热”通过汗液排出;反之,如果遇到低温、大风时,鬼门也会自动关闭,以防御外邪入侵。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而很多时候由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鬼门”的启闭也会“失灵”。关的多了身体就容易水肿多尿,而忘记“关闭”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汗出怕风怕冷,甚至“漏汗”,这时想要恢复身体原有的状态,就需要找到“鬼门”的负责人。
鬼门开阖有度是由“谁”来负责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卫气”。卫气具有“防御”、“温煦”、“调节”三大技能,而“调节”这一技能中就包括汗液的排泄。卫气又称卫阳,属于阳气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常有人会说“多汗的人就是虚”,原因就在这里。而这样的卫阳不固应该如何补呢?此类汗出异常又有哪些特点呢?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内经》

上周我们介绍了三种较为日常的理汗思路,看到一些朋友留言说:自己的情况有些特殊,是那种一吃饭就会汗湿衣背的汗,这应该怎么办呢?别急,类似的问题古之黄帝也曾有此困惑。
黄帝问岐伯说:“为什么有些人刚吃几口热食就会出汗呢?而且这个汗还颇有意思,有时候只在脸上,颈部以下无汗,有时候在后背,还有时候仅限于身体一半,而没有按照卫气开合,匀称的出汗呢?”
岐伯解释说,此类人群的问题不在于“热食”,若是单纯因为热,出汗不会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受了“邪气”,腠理疏松,热食只是个诱因,毛蒸理泄,卫气又是剽悍滑疾的脾气性格,当然就会出现不寻常道的汗出情况了,这也就是“漏汗”。
漏汗
至此,我们也就找到了那种“后背、脸部”等身体局部多汗的根源,胸为阴,背为阳,后背为膀胱经、督脉所在,本应是卫阳充盛之所,而偏巧或头或背等部位多汗,则多为阳气不固之根,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两种止汗之法。
01
体虚,表不解
若论起夏天穿棉袄,汗多怕冷怕风的正治之法,那么,非“桂枝加附子汤”莫属。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附子(炮)10克。
其实,想要理解《伤寒论》的条文还真挺难的,但有个讨巧的方法大家不妨试试,就是找“参照人群”,就拿这首桂枝加附子汤举例,药王就曾说:“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方。”也就是说,新产后妇人那种多汗怕风的状态,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标志类人群。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此方所治的“漏汗”之证,是因为“发汗太过所致”,可能是过用解表药,也可能是产后,也可能是其它诱因。大汗之后必然伤阳又耗阴液,“其人恶风”,说明身体的屏障能力减退,表阳已伤;“小便难,四肢微急”,印证汗出过多,津液不足,小便或少或频或排出不利,脾主四肢,四肢不得阳气温煦,筋脉不得濡养,就会出现一些“酸、胀、屈伸不利”的感觉。此时则需要“解表、益阴、扶阳”三法同用。
巧妙的炙甘草
那么,桂枝加附子汤就只是“桂枝汤加一味炮附子”吗?此方并没有这么简单,常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而这首方剂就有所体现,桂枝汤中炙甘草和芍药酸甘化阴,剂量是2:3,而桂枝加附子汤中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使其与芍药的比例呈1:1,与“柔筋止痛”的芍药甘草汤一致,更适合于津液不足,筋脉失养的体质状态。
炮附子
附子是回阳救逆、扶阳散寒不可或缺之品,《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次数不算少,附子有毒,但其毒性亦是药性,故而附子日常用法之中也有“生、炮”之分,急症重证当以猛药,如四逆汤中就要用生附子;而需要益火消阴、温补脾肾时则多用炮附子,如真武汤、附子理中丸、以及桂枝加附子汤,炮附子以温经、扶阳、固表,附子伍桂枝后更善复阳止漏汗不止,故而此方适合于体虚之人,多汗怕风怕冷,手足酸胀不适,小便或少或频或排尿不畅,甚至夏天穿长袖棉衣的“漏汗”之证。
02
利腰脐之药
如果仅有多汗,饭后多汗、运动多汗,但没有怕风怕冷之人,则更适合这味药。
说起益气健脾的中药大家很容易想起党参、黄芪,药食同源的山药、茯苓,但却往往将同为四君子汤中的“白术”忽略在外。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白术就是位列上位之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名医眼中白术究竟有多厉害呢?我举几个例子:阳虚之人,蒸腾气化之力不足,很容易出现痰饮水湿内停之症,如果水饮上犯则会表现出类似眩晕、胸闷的感觉,这时就要用到那剂能够拨云见日的方剂“苓桂术甘汤”,这里的“术”就是白术,如果您说这是巧合,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阳虚之人,不仅会有水饮上犯的病症,还容易出现水湿留于腰间,出现腰中冷痛,腰中如坠五千钱的感觉,这时我们又会用到一剂名方“肾着汤”,而这个方剂还有一个名字“甘姜苓术汤”,这里的“术”也是白术。
白术这样的应用方式并非偶然,也不只是益气健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士铎《辨证录·腰痛门》六则医案中,均用白术以其“利腰脐”。腰脐是什么?前脐后命门,利腰脐相当于畅达气机之功,故而陈士铎言白术“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芳香质柔,守而不走,善于“脾阳不足之多汗”。药王孙思邈为道家医,他的治病方法也多自成一派,不同寻常,好用但道理难讲。如《千金方》载: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二克,一日两次服。此法亦可调养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
白术可升可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效,类似的单味用法还有很多,就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都曾有“10克炒白术代茶饮,改善心慌的记载”,若平素多汗,与饮食相关,且日常食欲不振,容易胃胀、大便粘腻、水肿者,可依此法,日常以10~15克炒白术代茶饮,以壮脾阳。若汗出烦热者,可加配补中益气丸与之同服,以求甘温除热,益气固表。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一杯咖啡能让我精神焕发,但很可能有人喝上10杯,也可以照样整夜酣睡,这就是个体差异。寻方辨证更是如此,调理身体与学习一样,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点点学,一点点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安神汤、逍遥方。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介绍三种较为日常的“留住汗液的方法”
☀四种特殊的“汗”,暗示了不同脏腑气血津液的失衡
☀您的疲乏无力,没精神,食欲差,很可能是“气随津泄”所致!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香薷
❃编辑◎香薷
❃审校◎紫叶
❃文中图片均已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有奖征文
如果您也有与中医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将您的故事落笔成文随时投递给我们,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格式投递至我们的邮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请保证原创,并附上您的微信昵称、姓名、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我们筛选后会向作者获取授权,刊登在频道的栏目中,一经刊载,将为您送上罗博士的亲笔签名书哦~
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我们期待您能够将您与中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与更多的萝卜丝,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罗博士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罗大伦频道
微信号:luodalunpd
大伦书院
微信号:Dalun_sy


大伦育儿说
微信号:dalun_yes
罗大伦博士
微信号:Drluodalun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公众号拥有罗大伦博士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