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会有一个苦恼,自己放进米缸的米明明是干干净净的。时间一长,打开米缸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群“外来物”,就是黑乎乎、麻利地跑来跑去的小虫子。这些外形像蚂蚁一样的小虫子就是日夜蚕食大米谷物的米虫。
为什么大米会凭空长虫?
米虫的专业学名叫“米象”,别称还有“谷牛”“蛘子”等。从“象”“牛”“蛘”就可以看出米虫强悍的“大胃王”特性。然而,米堆里不会凭空产生米虫。人们所看到的米虫,极有可能在稻谷生长、收割时期就已经有虫卵附着上。
农民的收割、商人的贩卖仅仅是在物理上去除大米中的杂质。而米虫的虫卵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因此它们早在稻米还有脱去谷衣的时候就已经“占山为王”了。
米虫堪称忍者,它不需要水就可以存活,而且有稻米的地方就是米虫的快乐天堂。并且,它们拥有强悍的繁殖能力和抵抗环境的能力。只需要几只米虫就可以迅速繁衍出整个米虫家族。米虫的寿命也很长,最长可存活2年的时间。
最恐怖的是,米虫在低温的时候会自动触发体内的“假死机制”,试图放松人类的警惕心。然而,等温度恢复正常的时候,米虫又会奇迹般地醒过来。继续蛀粮、繁衍,可谓“生生不息”。
米虫其实是广泛存在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才会迅速繁衍。它们不咬人也没有病菌,但就是格外地“烦人”。但米虫的存在其实也起着晴雨表的作用。
比如在有谷物又潮湿闷热的环境,最适合米虫的生长。我们可以用逆推法的思维设想,当米虫巨量又频繁地在米仓出现时,也可以推论该米仓的环境和气温不适宜储存。
对此,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整改,将大米储存到更干爽、洁净的地方。以此来保障谷物、大米的质量和营养。
大米生虫就不能吃了?
答案是否定的。米虫本身不含有致病菌,它们以啃食、破坏大米为生,其存在并不会威胁人体健康。米虫在米缸中的生活轨迹无非是吃米、繁殖、产卵、排泄,堪称当代“繁育专家”和“养生达人”。
当我们打开米缸看到米虫的时候,可以通过判断米粒被啃食的程度是否能吃。一般情况下,当米粒的完整度在80%以上的时候,说明米缸中的米虫族群处于繁殖初期。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进行清洗和挑拣的处理即可继续食用。
如果在大米表面看到大量的米虫,并且米粒被啃食严重,完整度只剩下30%至50%的时候,不建议食用。此时的米虫族群处于繁殖的旺盛期,虫卵、成虫、排泄物堆积成山。虽然没有什么致病菌,但米粒基本失去了营养价值。可将这些大米清洗干净,烹煮给家禽、家畜。
据了解,米虫喜欢在温度30摄氏度以下、湿度70度左右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贮藏大米的环境来减少米虫的产生。比如定期给米缸消毒、暴晒,将米缸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贮存等。
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烹煮的流程,把大米中的米虫、虫卵、排泄物都冲洗干净,在进行高温烹煮,基本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
实用的防虫技巧
人们在和米虫的斗争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先进的消灭米虫的方法应运而生。
在物理上,可以采用清水漂洗法。米虫本身没有毒,只要多用清水漂洗,就可以洗干净米堆中的成虫及其排泄物。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温度消杀法。米虫虽然顽固,但是既惧怕高温,又惧怕低温。
将大米冲洗干净之后,把调配适合的水进行高温烹煮,即可杀灭虫卵。另外,我们也可以将大米放进冰箱中冷冻一天一夜,再次拿出的米虫基本都被冻死了,此时我们只需要耐心将其挑出即可。
在化学上,我们可以选择米虫灭除剂来防止米虫的入侵。米虫天生好动,除了米缸之外,它还会广泛地出现在潮湿的墙壁缝隙、木头柜子、阴暗的边边角角中,进而侵害其他物品。我们可以根据米虫的生存特性,针对性地对上述地方喷洒消毒剂,防止米虫的繁衍。
小小米虫竟是中国储粮的宿敌
奇怪的是,对中国老百姓粮食产生如此重大威胁的米虫居然是“舶来品”。米虫原产自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和马来西亚都属于低纬度地区,光照强烈,盛产水稻、谷物。所以它们沿袭了老家的基因,不仅喜欢潮湿闷热的环境,还尤其喜欢谷物、干粮。
米虫大队迁徙到中国之后,长期“盘踞”于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深入千家万户探粮、啃粮。并且,米虫走到哪里,都不忘繁殖大业。米虫的一生需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关键时期。并且,在其中的每一个时期,想要灭除它们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虫卵肉眼看不见更加摸不着,幼虫又能轻易地深入大米内部掏空营养,蛹有坚固的保护套,成虫善用“假死”招数,人类经常对这些小小的生物束手无策。只能一边灭除米虫,一边宣传其害,避免人类的粮食和财产受损。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米虫的入侵范围已经延展到了名贵的天麻上。正宗的天麻数量稀少、价格高昂,米虫的大量入侵使天麻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还造成了人类的经济损失。
米虫是公认的害虫之一,其广泛存在严重威胁了我国粮食储存的安全。但一般情况下,米缸里的米虫不会致病,通过重复漂洗、高温烹煮的过程就可以有效把米虫去除。因此,对于米里产虫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善贮藏大米的环境、用大火煮成熟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