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巴达克山之旅(Journey to Badakshan)(13)



关于宗教
    从唐拉巴特(Rabat Chihil tan除外)到巴达克山领土的边界,所有人都是逊尼派,并按照布哈拉的“富特瓦斯(futwas)”(命令)行事。
    巴达克山和布哈拉的“乌尔玛(Ulmas)”法令要求驱逐蒙兀尔人,也就是穆莱人(Mulais)或什叶派(Shias)。理由是他们与“卡菲尔人(kafirs)”一样是异教徒;但在有关国家未来方面,照我看来,这些人的信仰其实与穆罕默德的“沙里亚法(Shariyat)”中所书写的信仰也没有什么区别。
    在整个巴达克山,纳卡什班迪(Nakashbandi)教派的宗教实践都是为神圣伊玛目的后裔而进行的(穆罕默德第二个千年的开始者),希尔欣德(Sirhind)的谢赫·艾哈迈德·法鲁基(Shaikh Ahmed Faruki)在巴达克山有很多的人。
    巴达克山的赛义德和米尔之间有着内在的依存关系,他们都是这个圣人家族的追随者,他们称之为“艾山(Aishan)”,并认为这些艾山是很完美的人。因此,巴达克山的米尔也愿将自家的女儿嫁给这些男人。在艾米尔的宫廷里,艾山都会被授予在当时统治者之下的主要官阶职务。这让每一个人,无论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平头老百姓,都对这些艾山表示出极大的尊敬——“塔克希尔(taksir)”。
    在这个古国,除了两个常规的艾德(Eed)外,他们还将瑙鲁兹(Nauroz)作为艾德保存;但在沙阿扎曼乌丁(Shah Zaman ud din)统治时期,也被称为梅里沙阿(Meri Shah)或贾汉达尔沙阿(Jahandar Shah)时期。根据“乌尔玛”法令,这一条被废除。
    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谈宗教,因为他们的宗教与其他地区的宗教一样。他们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地方一样。但我不知道他们婴儿出生时的习俗礼仪,也不知道他们的结婚仪式。

教育学习
    在巴达克山,学生主要学习波斯语,但也阅读突厥语诗歌和书籍。每一个人不仅要能阅读诗篇,而且还要能背诵,他们学习波斯语显然要吃力一些。
他们通过背诵《纳萨特·乌斯·萨比安(Nasat-us-Sabian)》来学习阿拉伯语词汇。在巴达克山,所有波斯语书籍中,米尔扎·阿卜杜勒·卡迪尔·贝迪尔(Mirza Abdul Kadir Bedil )的《德万(Dewan)》非常有名。为了学习阿拉伯语,他们专门去到白沙瓦或布哈拉,但只要求研读穆罕默德律法,其他什么都不用学;既不学演讲,也不学科学、逻辑学、测量学和医学。
    在整个巴达克山没有一个专业医生。通过这里的习俗可知,当地人虽然也会演奏音乐,但他们不象波斯人或印度斯坦人那样能识别音符和音阶。在为朗诵诗歌和颂歌配乐演奏时,他们只用“锡塔(sitar)”(吉他)和“多塔(dotar)”,加上大小鼓。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再没有更多的器乐。
每个部落都有朗诵者和乐师,他们管这些诵经人叫“哈菲兹(hafiz)”,而那些能背诵全部古兰经(Kuran)的人则叫“卡里(kari)”。
    事实上,巴达克山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

房屋建筑
     从瓦罕开始到瓦尔杜吉结束,居民的房屋都与我在瓦罕所见到的一个模样,但从巴拉克开始一直到法扎巴德,我所看到的民居都是下面图示这种形状:

1号,在这个地方,随意放着很多毛皮地垫。白天,它被用来坐,晚上移开这些毛皮垫,再铺开地毯便用来睡觉。但这里主要还是用来睡觉的地方。
2号,黑色和白色的毯子,像印度的织毯,有纵向条纹,在巴大克山被称为“帕拉斯(palas)”。它是由黑色和白色的山羊毛编织而成,铺开放在在这里,冬天尽量放在烤炉的边缘。
3号,烤炉的通风管孔。
4号,是他们围坐的烤炉。有点像阿富汗人的“欧文斯(owens)”,不同的是,这里是安放在房间里,而阿富汗人却是放在房子的院子里。
5号,放柴火的地方。
6号,烟囱在房子墙壁旁边的屋顶角落里。
7号,放置水罐和炊具等杂物的地方,
8号,房屋的入口门。
    这里的建筑木材不是从山上砍伐运下来的,因为这里的山区缺少冷杉和其他成材的森林树木。尽管如此,当地人建房主要还是使用来自本地生长的树木,要么是梧桐、杨树,要么就是桑树和其他果树。
    夏天,巴达克山人都喜欢坐在自家院子外面的果树下乘凉。这里每户人家房子周围都有几棵果树。除此之外,他们还打造了一个单独圈养牛马的大棚。在冬天和春天,山羊和绵羊一般都放养在户外山坡,不用圈在大棚里。
    巴达克山整个地区的宾馆都是单独建造的;每当客人到达,本地人就会在一个叫做“库什哈那(kush khana)”的地方安置和招待客人。这类房屋的屋顶与印度和阿富汗的房屋很相似,墙壁上到处是雕刻的门窗,屋内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待客之道
    每当客人来到巴达克山人的家门前时,他们通常是先出门帮客人下马,牵马,然后迎客进屋,让坐。客人一边“法提哈(fatiha)”,一边落座,主人也同时对客人致欢迎词,随后,端上一碗苦茶。茶毕,又是一碗满满的粥(家里现成的粥)。
    稍事歇息之后,主人拿来无酵面包和新鲜黄油招待客人,并摆上时令水果和各种干果,主客之间边吃边聊,一直到天黑。这时,主人会端上来一个叫“皮烙(pilau)”的容器,里面盛满拌有奎尼或苹果的热米饭,这是一种不加香料和蔬菜的拌米饭,是今夜招待客人的晚餐,这些算是巴达克山的固有习俗。
    吃完晚餐,客人先是祷告,祷毕,又是一碗苦茶,然后客人看准一个合适的时机就可以请辞睡觉。之前,主人已经在地上为他铺好了睡觉的地铺。
    早上起床时,主人会给客人准备一些牛奶和盐茶,之后,客人便开始享用包括有稀饭和一些其它食物的早餐,但这些东西很难填饱肚子。
    巴达赫尚人一般在白天吃得很少,而在晚上会大吃一顿,吃完就好睡觉。不过,如果来客不是巴达克山当地人,早餐又想要多吃一些的话,主人就会专门给他们多准备一些;吃完晚饭后,通常会安排演奏击鼓与唱迎宾曲等娱乐活动。
    这里的人习惯于双膝先跪再端座的礼节。另一种习俗是,如果尊贵的客人来自别的国家,主人会(在所有其他食物之前)在客人面前摆满涂抹了黄油的蜂蜜甜食,并一起用餐。巴达克山人认为一个人吃饭时如果胡须上残留食物,或者黄油从嘴角流出挂在胡须上都是不体面的事,这个人要么缺乏教育,要么就品行不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