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赫尚


  

   八达黑商-巴达克山-巴达赫尚,是今阿富汗东北地区同一个地名,通过瓦罕帕米尔连接中国塔里木盆地,经典的“丝路古道”。《汉书》“自玉门、阳关出西域,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首次记载“巴达赫尚”历史的第一人是Abdul Rahim的间谍文书《Journey to Badakshan—HISTORY OF BADAKSHÁN》,时间是1879年,其中大部分是当地人的口述历史。

    自从亚历山大远征中亚河中,建立“极东亚历山大城”,这个地区就开始在符文历史中若隐若现。到了中原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在《史记》中开始明白无误的做了记录。这一带被汉人记录为“大月氏”和“大夏”,但没有关于巴达克山的具体描述。直至隋唐,宋云慧生赴使,尤其唐玄奘取经东归,则有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旅行日记。当时这里被中原汉人称着“吐火罗故地”,瓦罕走廊被玄奘叫着“达摩悉铁底”。

     自此以后的中古世期,巴达克山在历史中沉寂。再一次出现则是帖木儿后王争霸时期的15世纪末期。Abdul Rahim所记录的历史也正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当阿布赛伊德汗(Abu syud Khan 或Abū Saʿīd Mirza,卜撒因)苏丹横扫奥克萨尼亚(Trans-Oxania/河中地区)时,他的儿子杀死了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征服了巴达克山,并成为绝对君主。他将巴尔赫(Balkh)和巴达克山,连同昆都士(Kunduz)和希萨尔·沙德曼(Hissar Shadman)交给了他的儿子苏尔坦·穆罕默德·米尔扎(Sultan Muhammad Mirza或速檀·马合谋·米尔咱)。”这里所谓的“穆罕默德·沙阿”,当地人一致认为是亚历山大后巴达克山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来叶尔羌国赛德汗为了争夺此地,曾与表弟巴布尔大帝闹的很不愉快,最后只控制了“上部峡谷”(这也是“上瓦罕”的来历)。


    中原明朝时期,这里作为与叶尔羌的商路一直都未曾中断,官方也有往来。到了清朝,1759年葱岭追击大小和卓至巴达克山后,乾隆国策“若哈萨克、布鲁特,俾为外围而羁縻之;若安集延,若巴达克山益称远徼而概置之。”巴达克山成为清朝的羁縻地。

    最后,这里被阿富汗拉赫曼征服,成为“大博弈”时期最后的“琐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