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都库什山北面,阿姆河以南,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最开始以“巴达赫尚(Badakhan)”之名见诸文献记录是在中原王朝的元明时期。那个时候的汉语对音是“八答黑商”,而非今天的“巴达赫尚”(清朝时,多数时间又写成“巴达克山”)。
第一位记述的是蒙古忽必烈汗时期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71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先到波斯。走呼罗珊,经尼沙不儿、沙普尔干、巴里黑,避开河中,去八答黑商。然后取道瓦罕,越过帕米尔,经古丝道上的石塔 (塔什库尔干)至喀什噶尔,循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东行,至于元朝。”当时,“巴里黑是波斯东境及东北境分界之处,东鞑靼君主(成吉思汗子孙)所辖至此为止。”那个时候,正是在这一带地区(中原唐人称为“吐火罗故地”或“活国”),加上河中与费尔干纳地区隶属察合台所领“大突厥地区”。
成吉思汗第六代孙子也先不花任察合台汗国汗的时期,河中有一个察合台系的宗王,名叫牙撒吾尔。此人是秃花贴木儿之孙,在撒马儿罕有自己的封地。他长期居住在河中,是一位突厥化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也先不花同时又将河中的另外几个地方—那黑沙不、费尔干纳、渴石等地赐给他二哥怯伯,这就使得怯伯与牙撒吾尔之间产生了矛盾。据说,怯伯经常向也先不花打小报告、说牙撒吾尔信奉伊斯兰教,秘密与波斯宫廷相通。牙撒吾尔自知在河中难以久留,乃于 1316 年率部投奔了伊儿汗国。伊儿汗国的完者都汗想利用他守卫其汗国的东部边境,便下令 “将阿姆河至玛赞德兰边界诸地赐予宗王牙撒吾尔”。牙撒吾尔隧据有了巴里黑、八答黑商、喀布尔与坎大哈等原察合台汗国的封地。
1318年,怯伯第二次即位察合台汗,正是在其任期,察合台汗国终于走向分裂。怯伯汗已经城镇居民化,不再游牧,他的注意力在于河中和阿富汗地区。在《拉失德史》中米尔咱·海达尔把相对于河中地区而言的东部地区称为蒙兀尔斯坦。他把首府迁到了卡什卡河谷的那黑沙不 (即那色波),并在这里建筑了宫殿。耶思德人歇里甫丁的 《贴木儿武功记》中说:“怯伯在距那黑沙不 2.5 (法尔沙赫)远的一个地方建一宫殿。在蒙兀儿语中把一个宫殿称为卡尔施。因此那黑沙不就名叫卡尔施。”巴布尔说:“卡尔施也称为那色波与那黑沙不。卡尔施是蒙兀儿的名称。在蒙兀儿语中,把一个库尔•汗纳(Kur-khana)称为卡尔施。此名始于成吉思汗统治以后。”1326年,怯伯去世。
从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到第二十二代哈赞汗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120余年。这120余年的时间里,跟随成吉思汗进人中亚地区的四大部落扎拉亦儿部、巴鲁刺思部、速勒都思部、阿鲁刺惕部,或者已经突厥化,或者他们原来就是突厥部落。这些突厥部落的首领们在中亚各地都占据一定的地区作为自己的采邑。其势力一天一天强大起来,甚至凌驾于察合台后王之上。相反察合台后王的势力则日益衰落,甚至沦为这些突厥部落首领的工具和傀儡。
在中亚河中地区,也同在其他蒙古征服地区一样,只有成吉思汗的后裔才有资格即位称汗(Khan),即使他们毫无实权。与此相反,一个突厥部落的首领,即使他是一个实际的君主,势凌公侯,操纵国柄,也永远不能称汗,只能称为异密(Mir),或大异密(Amir)。
河中地区原宗王牙撒吾尔的儿子,第22代汗王哈赞曾致力于恢复察合台后王的权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压制突厥异密,终于导致冲突和战争。1346年,巴鲁剌思部的异密首领迦慈罕战胜哈赞汗,那个时候,还未成名的帖木儿曾效力其军。后来,“迦慈罕之孙密尔·忽辛就在阿富汗自立为王,占据了包括喀布尔、巴里黑、昆都士及八答黑商的广大地区。”
河中地区一片诸侯混战,分崩离析,东部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汗王便征集军队在1360年3月向河中进军,乱上加乱。后来,河中地区巴鲁剌斯部异密被东部蒙兀儿人打败,帖木儿成为“河中的叛徒”,归顺了秃黑鲁帖木儿。在1361年,秃黑鲁帖木儿平定了河中诸侯以后,当年冬天又向盘踞在阿富汗的异密忽辛进攻,一直追杀到昆都士一带。
第二年秋天,秃黑鲁帖木儿启程返回东部蒙兀尔斯坦,他把所征服之地的政权交给了儿子也里牙思火者,同时任命帖木儿为其参赞。后来,帖木儿与也里牙思火者反目,逃离河中,投奔阿富汗的异密忽辛。
《帖木儿武功记》说,他与忽辛再次来到昆都士以后,从孛勒合台(Boldai)部落中招集人马,向八答黑商进军。在到达塔里寒的时候,他们同八答黑商诸王修好,然后转向阿尔汉渡口,在该处渡过阿姆河,于撒里•萨莱一边登岸,向骨咄前进。接着,他们穿过沙漠来到一个名叫古拉克的地方扎营。经过著名的“石桥 (Pul-i-Sengi)之战”,贴木儿一战成名,蒙兀儿军被打败。1363年,东部蒙兀儿统治者最终还是被赶出了河中。帖木儿与忽辛决定立哈布勒·沙为汗—一个沦落的德尔维希,“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终归是一山难容二虎,在忽辛的几次阴谋之后(至于他们两人之间谁是谁非,巴达赫尚当地人有不同的看法,参见本号《巴达克山》),帖木儿最终还是攻入了忽辛领地巴克特里亚,占领巴里黑,杀死了在昆都士投降的忽辛。
1370年,忽辛被消灭后,帖木儿就成了中亚的最高统治者,并以“大异密(Amir)”自称。帖木儿大帝以巴里黑(Barkh巴尔赫)为基地(后迁都撒马尔罕,改称“苏丹Sultan”)拉开了他征服整个河中,建立霸业的序幕。
后来,帖木儿把巴里黑、昆都士、八答黑商、骨绌、喜萨尔封给了第三子米兰沙,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后王黑的儿火者又以宗室女塔瓦卡勒公主嫁给帖木儿。因此,帖木儿也被称为古烈干(蒙古语,女婿),中国史料称之为附马。《明史》说:“(撒马儿罕) 元末为之王者,驸马帖木儿也。”
综上,所有这些编年史文字记录里,我们都只能读到一笔带过的八答黑商,及其有关领主的更替,即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然而我们在写于那个年代的《马可·波罗行记》里却找到了马可波罗少许对这片土地的具体描述和介绍【《马可波罗行记》(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p61-p73)】。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历史信息,我们几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定,即八答黑商地区在忽辛和帖木儿之前,应该是一个古老的独立王国,它的领主抑或是伊斯兰化的突厥人、抑或是东伊朗波斯人和塔吉克人,只是到了察合台汗国,尤其是帖木儿王朝时期,察合台人征服了这里,并逐渐有突厥化的蒙古人迁入,八答黑商的领主也变成了察合台人(蒙兀尔人)。不过,八答黑商的本地人却一直坚称他们是亚历山大的后裔。另外,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代丝绸之路,从喀什噶尔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至巴答黑商到吐火罗斯坦(活国)之昆都士和巴里黑,抑或是反过来,由西到东的丝路古道依然是畅通的,丝毫没有因为战争和宗教的原因而中断,只不过当时那里的人们大都已经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为了穆斯林信徒(待续)。
以下是冯承钧先生根据法国人沙海昂的注释翻译的《马可波罗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p61-p73),有兴趣者可以阅读参考。另外,由英国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Random House UK)推出,并由NIGEL CLIFF翻译和注释的的英文版《MARCO POLO/The Travels》,也很有参考价值,读者可以对照阅读。
第44章,巴里黑城
巴里黑是一名贵大城,昔日尤形重要。然历经鞑靼人及他种人之残破,昔之美丽宫殿以及大理石之房屋,已不复存。据城人云,亚历山大取大留士女为妻,即在此城。居民崇拜摩诃末。东鞑靼君主所辖之地止于此城。是为波斯与东境及东北境分界之处。
兹置此地不言,请言别一名日哈纳( Khana)之地。
离开上述之城后,向东方与东北方之间骑行十二日,不见人烟。盖居民因避兵与匪之害,皆移居山寨也。其地有鹫与猎兽不少,狮子亦众。行人不能在此处得食,须赍此十二日内必须之物而行。
第45章 盐山
此十二日行毕后,抵一堡,名日塔亦寒(Taican)。有一大市场出售小麦。其地风景甚美。南方诸山甚高,皆由盐构成。全境周围三十余日程地方之人,皆来此取盐。是为世界最佳之盐,其质硬,须用大铁锄始能取之。其量之多,可供全世界人之需,至于世界末日。
从此城行,仍向东及东北间骑行三日,经过甚美之地。广有果实,民居不少,葡萄及其他贱价之物甚多。居民悍恶而好杀人,嗜饮酒,善饮,饮辄致醉,其酒煮饮。头缠一绳,长有十掌,绕于头上。善猎,能取野兽无算。仅以猎兽之皮制衣作靴。各知制皮以作衣靴。
骑行此三日后,至一城,名曰讫瑟摩(Casem)。其他具有墙垣之城村尽在山中。有一河流尚大,流经此城。其地出产家猪不少,其躯甚大。猎人携犬往猎时,数豪相聚互守,以脊刺刺犬,使之数处负有重伤。
此讫瑟摩城管理一州,亦名讫瑟摩,居民自有其语言。农民偕其牲畜居于山中,在地下掘室,颇巨丽。掘窨甚深,以居。掘之甚易,盖山为土质也。
经过此讫瑟摩城以后,骑行三日,不见人烟,不得饮食,所以行人必领携带所需之物。行三日毕,至一州,名曰巴达哈伤。兹请为君等述其沿革。
第46章 巴达哈伤州
巴达哈伤(Badakchan)一州之地,人民崇拜摩诃末,自有其语言,是为一大国。君位世袭,王族皆是亚历山大与波斯大国君主大留士女之后裔。回教语言名如是诸王曰竹勒哈儿年(Zulcarniens),法兰西语犹言亚历山大。盖因追忆亚历山大大王而有斯称也。
此州出产巴刺思红宝石(rabis balais),此宝石甚美,而价甚贵。采之于若干山岩中,掘大隧以采之,与采银矿之法同。
仅在一名尸弃尼蛋(Sygniman)之山中发现此物。国王只许官采,他人不得至此山采发,否则杀其人而没其资财。任何人不许将此物运往国外,所采宝石尽属国王,或以之贡于他国,或以之赠与他国国王。所以此红宝石甚稀,而其价值甚贵。盖若任人采取,则此宝石将充满于世界,不足重矣。采取之少,防守之严,其故在此。
同一境内别有一山,出产瑟瑟(azur、lapis-lazuli),其莹泽为世界最。产于矿脉中,与银矿同。他山复有银矿不少,所以此州最富。然其气候亦最寒。兼产良马,善于奔驰,蹄下不钉蹄铁,而能驰骋山中及崎岖之地。此地诸山又出产大鹰(fauconsacre)同郎奈鹰 (faucon lanier),猎兽飞禽为数亦夥。又产良好小麦及无壳大麦,出产芝麻油、胡桃不少,惟无橄榄油。
国中有狭隘甚多,难攻而易守。建城村于高山上,形式险要。居民善射,善猎。布价甚贵,多衣兽皮。但贵妇人及贵人则衣布。以棉布作裤,需布有至百寻者。如是表示其腰宽大,男子颇乐衣此也。
述此国之事既毕,兹请言南方相距此地十日程之诸国。
第47章
巴达哈伤南方相距十日程之地,有一州,名称帕筛(Pashai)。居民自有其语言,崇拜偶像。面褐色,颇知魔术。男子耳带金银环,以珍珠宝石饰之。其人颇狡猾,其风习则有节制,食肉米,气候甚热。
兹不再言此州,请言其东相距七日程之客失迷儿
(Kachmir,即今克什米尔)州。
第48章 客失迷儿州(略)
……
第49章 巴达哈伤大河
从巴达哈伤首途,骑行十二日,向东及东北溯一河流而上。此河流所经之地,隶属巴达哈伤君主之弟。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及散布各处之房屋不少。居民信奉摩诃末,勇于战斗。行此十二日毕,抵一大州,宽广皆有三日程,其名曰哇罕( Wakhan)。居民信奉摩诃末,自有其语言。善战斗,有一君主名日那奈(None),法兰西语犹言伯爵也。其人称藩于巴达哈伤君主。
境内颇有种种野兽。离此小国以后,向东北骑行三日,所过之地皆在山中。登之极高,致使人视其为世界最高之地。既至其巅,见一高原,中有一河。风景甚美。世界最良之牧场也。瘦马牧于是,十日可肥。其中饶有种种水禽,同野生绵羊。羊躯甚大,角长有六掌。牧人削此角作食盘,且有用作羊群夜宿之溝篱者。
此高原名称帕米尔(Pamir),骑行其上,直十二日,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所以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之物。
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见飞鸟。寒冷既剧,燃火无光。所感之热不及他处,烤煮食物亦不易熟。
今请言东方及东北方更远之地。继续山行亘四十日,见有溪洞甚多,亦有不少沙漠。沿途不见人烟草木,所以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之物。
此地名日博洛尔(Belor)。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风俗蛮野,仅以猎兽为生,衣兽皮,诚恶种也。
今请离去此地,接言可失合儿州(Kachgar,本案:喀什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