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ud al-Alam世界境域志(续)》的巴达赫尚研究



(三)
    上一章我们探讨了“关于呼罗珊东部边区”,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关于河中诸边境地区及其城镇”。诚如《境域志》所言,“河中诸边区是一些分散的地区,有的在河中之东,有的在其西。河中东部边区之东是吐蕃和印度的边境,其南为呼罗珊的(各边区),西为石汗那边境,北为属于河中的苏鲁沙那边境。”本案的重点是研究那些紧邻巴达赫尚和帕米尔的极边地区,即“河中之东”的“吐蕃和印度的边境”地区。《境域志》在此所说的“吐蕃”,在当时而言更多的是指“小西藏”,即今巴基斯坦的巴尔蒂斯坦和印度的拉达克地区。
    《境域志》中涉及的这些地区的条目是“第二十六章”内容中,从第一节到第二十节的全部内容。

1、骨咄(拼作 Khutalan),是位于高山当中的一个地区,广阔、繁荣,田畴开展,人口稠密,且多宜人之胜地,其国王为边区都督之一。居民好战。在朝吐蕃的边境,有一些野人住在沙漠中。山中发现有金、银矿。骨咄出产大量良马。
2、胡勒木克(胡勒布克),是骨咄的主要地方和国王的驻地。它位于山坡上,人很多,有许多区。
3、努恰拉(Nuchara),是喀尔纳布河( Vakhshab?)和乌浒河这两条河之间的一个坚固的城镇。所属各区延伸到了巴达赫尚边境,称为鲁思塔 •别克 。(努恰拉)城的一边是乌浒河,另一边是山。这是一个很令人喜爱的地方,是骨咄的商场。
4、帕尔噶尔(拼作 Barghar),是一个繁荣的城镇,田畴很多,人口很稠密。
5、巴尔萨拉格(Barsa ragh)、蒙克( Munk ) 、 T. Mliyat、Dmabat,是几个小村镇,美好而繁荣,居民好战。
6、瓦赫什,是瓦赫夏布河岸的一个繁荣的地区。
7、哈拉瓦尔德,是瓦赫什的主要地方。它是一个农业城镇,有许多区,居民是好战的射手。
8、利夫坎德,属瓦赫什,瓦赫什羊即产于该地。
9、扎什特(Rasht?),是在山中的一个区,崎岖不平。处于布塔曼和骨咄之间,有许多分区和田野。这地区的首领被称为扎什特的德赫千(Dihqan-Zasht,原文如此)。
10. 在骨咄和石汗那境内,有一个名叫俱密吉人(Kumijiyan)的部落,他们勇敢好战,专门从事盗窃。其财富为羊只与奴隶。他们有许多村庄和区,但无城镇。他们中那些住在石汗那境内的人是分布在愉漫和比什吉尔德(Veshgird?)之间的赛拉坎区(Selakan)。而那些居住在骨咄境内的人则是分布在塔姆里雅特(拼作 Namliyat ) 和蒙克之间。他们生活在高山和峽谷之问,有流水奔腾于其中,是令人喜爱的地方。每个部落都听从该区 异密的命令,骨咄和石汗那的异密在需要时求助于他们。
11、K. Njna 突厥人,人数很少,生活在骨咄与石汗那之间的山中,在山谷中驻扎。这地方很牢国。其人民貌甚桀骜,专门从事盗窃,抢劫商队。他们在从事掠夺性的进攻时,行动勇决。他们总是在他们驻扎的区周围以外四十至五十程的地方进行劫掠。他们对骨咄的异密和石汗那的异密表示亲附。
12、达尔•伊 •图伯特,是一个村庄,有一个门,位于山上。那里住有穆斯林,他们征收捐税,并监视道路。一走出这个门,就到了瓦罕境。
13、R. Kht.J.B,是瓦罕的一个村庄,那里住着异教的瓦罕人(祆教徒)。
14. 西卡什姆(伊什卡什姆),是一个瓦罕地方的主要城镇。其居民或为异教徒(祆教徒),或为穆斯林,瓦罕的灭里就住在那里。其地出产鞍垫的罩子和瓦罕箭。
15、哈姆达德( Khamdadh),其地有瓦罕人的偶像寺。寺中发现有少数的吐蕃人。其左边有一个城堡,为吐蕃人所占据。
16、S. Nglnj( Sanglich?),位于山脚下。该山中有巴达赫尚石榴石和红宝石的矿藏。矿附近的一个水池中有一眼温泉。由于温度高,以致不敢把手放到池子里去。从该矿到吐蕃是一天半的路程。
17、(S.Nglnj)以外的一个地区名叫 B.Lj. M( M. Lj. M)区。
18、撒马尔罕达克,是一个大村庄,其中住着印度人、吐蕃人、瓦罕人以及穆斯林。这是河中的边界和最远的地点。
19、博洛尔,是一个大国,有一国王,自称是太阳的儿子。他在太阳升起之前绝不起床,理由是儿子不能比父母先起。他被称为博洛尔•沙(Bulurin-Shah)。其国无盐,要从克什米尔(原文如此)输入。
20、安德拉思(?),是一个城镇,其中住有吐蕃人和印度人。从其地到克什米尔是两天的旅程。
[地图上的鲁忽德(Rukhudh)和木尔坦之间的房屋都是村庄和商队停息站。(他们位于)沙漠中,这些地方无吸引人之处,草也很少。]

    本文将在中译本王治来先生的注释基础上,力图在地理学领域,依据张光达先生的译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冯承钧先生的译著《马可波罗行记》及其专著《西域地名》等文献,同时借助奥勒尔·斯坦因的旅行考察报告逐条进行考辩。

1、骨咄(拼作 Khutalan),是位于高山当中的一个地区,广阔、繁荣,田畴开展,人口稠密,且多宜人之胜地,其国王为边区都督之一。居民好战。在朝吐蕃的边境,有一些野人住在沙漠中。山中发现有金、银矿。骨咄出产大量良马。
    中译本注释,骨咄,“指瓦赫什河与喷赤河之间的地区”。阿拔斯王朝任命本地国王为边区总督,即米尔(Mir)。这里现在全境属于塔吉克斯坦的哈特隆州,东部和东南部,与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塔哈尔和昆都士两省隔喷赤河相望;西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北部是塔吉克斯坦的国家直辖区,东北山区是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省。马可波罗经行这一带地区所记录的“盐山”,就在骨咄境内靠近喷赤河北岸的盐山,即今天的沃塞南边附近。

    对于瓦赫什河(Vakhsh),在巴托尔迪的《突厥斯坦》一书中曾做过专门的注释。巴托尔德认为,【古代阿利安语(雅利安语)称阿母河(阿姆河)为Vakhschu或Wakschu。这一古名还保存在瓦赫什(Wakhsh,亦即苏尔哈卜河Surkhab。冯承钧先生考证《大唐西域记》 《新唐书•西域传》中之镬沙,即 Wakhsh 之对音。又《新唐书・地理志》称,“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说“沃沙即《西域记》之镬沙,大食撰述中之 Waksch”)的名称中。由此可以推断,在古代,瓦赫什河被看作是阿母河的正源。穆斯林地理学家则视杰尔亚卜河(Jary ab/Panj)为阿母河正源。杰尔亚卜河即今喷赤河,其上游虽被称为瓦哈卜河(Wakh ab),瓦哈卜河流经瓦罕、舒格南与凯尔兰(Karran),凯尔兰当即今罗善与达尔瓦兹二地。公元十世纪,这些地区虽然政治上看来已从属手穆斯林,但其居民在信仰上仍为异教徒。通往吐蕃的商道,亦即通往吐蕃人居住的印度河上源河系地区的商道,就经过瓦罕与舒格南,但总括说来,这些地区以其出人维艰和完全不适于游牧生活而很少遭受外来侵犯,从而保存下来一支纯粹的阿利安人至于今日。】

    斯坦因在1915年秋天曾亲临这一带考察,并对当地的土著部落专门做过人种学测量。【参见斯坦因《中亚古道与遗址》
    过了苏尔赫河(本案Surhob河谷)与新伽伯(本案Obikhingou河谷)谷地汇合的地方,河谷大大变窄了。在离加木(本案Garm)两天路程的距离之内,有很大一段河谷商旅是无法通行的。我们10月 12-13日在去阿布依伽尔木(本案Obigarm)的途中,经过了很多村庄,这些村子大名数坐落在肥沃的侧谷中,或是在比苏尔赫河高不少的高原上。第二天行程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离开了主河谷。
     在那之前,我们从高处望到了漫长而蜿蜒的河谷,苏尔赫河就从这样的峽谷中穿过,之后在下游很远的地方(接近了阿姆河平原)才流出了峡谷。我们沿一条峽谷朝上走,来到了宽阔的阿布依伽尔木高原盆地(海拔约4200英尺)。

    在这里,我们算是到了喀拉特金(Karatkin)的最西端,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山区部分的末端(我们是在阿赖谷地中第一次追踪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前面已经说过,托勒密说的 “须密驮谷地〞 就是喀拉特金。现在我们只需简述一下提到这一地区的中国文献,这些文献证明喀拉特金的确就是“须密驮”。文献中最早的是玄奘说到 “拘谜陀〞的那部分。他曾提及在他公元630年朝印度去的时候,吐火罗包括哪些小国。关于 “拘谜陀” 的那段文字就出现在那里。玄奘本人并没有去过“拘谜陀”,但他说,“拘谜陀”在“珂咄罗”的东边。“拘谜陀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二百余里,据大葱岭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西南邻缚刍河,南接尸弃尼国。”这里说的相邻国家的方位,以及“拘谜陀” 国的长度,都证明说的是喀拉特金。人们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珂咄罗〞 就是早期阿拉伯地理学家说的 〝科塔勒(Kotal)”,包括苏尔赫下游(即瓦克什阿伯)东边的地区,如巴珠宛、库拉伯等,而尸弃尼就是南边的舒格楠。

    《唐书》中有一些信息,可以作为玄奘的记载的有益补充。《唐书》在说到舒格楠和瓦罕的时候,中间有段文字:“俱密者,治山中。在吐火罗东北,南临黑河。其王突厥延陀种。”(《新唐书》卷221)那里还说,俱蜜在尸弃尼(即识匿)西北500里。公元642、719、742—755年间,俱蜜国有使来朝。公元658—659年中国最终战胜了西突厥后,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从那里我们得知,在俱蜜国的〝褚瑟城” 设立了“至拔” 州都督府。但书中没有标明这座城的位置。
    玄奘的记载和 《唐书》恰好可以互相补充。在玄奘的文字中,充分体现了喀拉特金顺着苏尔赫河延伸的领土的长度。而《唐书》则说出了喀拉特金相对于舒格楠的方位,以及两个地区的主要地点之间的大致距离。
    我还要提的是,悟空大约在公元786年从吐火罗斯坦来的时候,经过了“拘路支”,即喀拉特金,然后才到了“识路”(舒格楠)。在这两个地点之间,还有一个“惹瑟知”地区,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10月14日,我从阿布依伽尔木(本案Obigarm)出发,把从帕米尔地区下来的最后一条谷地也甩在身后了,其中包括我能仔细考察到的阿姆河流域的最西部地区。考虑到我在回到印度之前要到下一个目的地遥远的锡斯坦去,并且要在那里工作,时间是很紧的,这迫使我沿最近的路,以最快的速度到撒马尔罕的穿越里海地区大铁路去。

    我们在九天里匆匆走了270英里,经过的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布哈拉山区,途中几乎没有机会进行细致考察。我是如此匆忙地穿过了古代粟特地区的重要部分,我对这些地区的描述只能是最简略的,无法在此探讨关于这些重要地区的历史地形学问题。
    前四天,我们走在阿姆河的支流苏克汉河(Surkhand)和卡菲尔尼汉(Kafirnigan)河流域的开阔河谷平原,那里本是独立的小国希萨尔(本案Gissar/Hisor)的属地。这块肥洪的地区对早期入侵粟特的人特别有吸引力。我穿过阿布依伽尔木和法依孜阿巴德(本案Faizobod)之间的分水岭的途中,一路经过了很多极好的牧场。这些牧场,以及从希萨尔山脉朔南延伸的那些谷地头部的牧场,都属于希萨尔的乌兹别克人所有。他们夏天的时候,赶着羊群和牛马群到这些牧场来。而且,谷地下游还有足够的雨雪可以从事农业。这些条件都特別适合过舒适的半游牧生活。因此,从中亚来的征服者(如月氏和他们后来的突厥人)都特别青睐希萨尔地区。这里和喀拉特金一样,塔吉克人的耕地在缓慢而特续地扩展,也进行着和平收复土地的过程。在分水岭附近的缓坡上,这些勤劳的伊朗居民的土地仅限于繁茂的牧场中间的小块开垦的耕地。而在谷地下游,如繁华的村落集市法依孜阿巴德,相当一部分土地在很久以前就落入塔吉克人的手里了。有时他们是佃农,有时他们就是土地拥有者了。

    我们在三天里都绕着一块肥沃的大平原的北边走,途经杜尚别、喀拉塔格(本案Karatag)和雷加尔。平原上最富饶的可以进行灌溉的土地仍掌握在乌兹别克人手里,但劳工却主要是塔吉克人。占统治地位的乌兹别克人生活方式很保守,仍然坚持着半游牧的传统。许多乌兹别克村民家的院子里都安着喀帕,即可携带的盖着毡子的芦苇屋,它们是在夏季牧场用过之后收回来的。乌兹别克人显然更愿意住在这些喀帕里,而不喜欢住周围那不坚固的泥屋。这与村子中塔吉克人居住的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塔里木盆地的农业居民点截然不同(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突厥语地名都让人想起塔里木盆地来)。】

    条目中说“在朝吐蕃的边境,有一些野人住在沙漠中”。这里所指的“野人”和“沙漠”颇令人费解,王治来先生在中译本中没有解释。本案认为,这个沙漠很有可能指的是巴尔蒂斯坦的德沃萨依高原(Dewosai)。因为那里,包括印度河上游地区,古时欣人和达尔德人在那里淘金,著名的“蚁金”典故说的就是这一带地区。不过,这里相距骨咄直线距离有650公里左右,路途遥远。【参见哈桑达尼《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史》。

    希罗多德说,这些人(达尔德欣人)是淘金者,常常被神秘的蚂蚁围攻。“还存在一些印度人部落,他们接近卡斯帕杜罗斯减(Caspatyrus)和帕克杜那斯人(Pactyes)的国家,居住在其他印度人部落的北部地区,生活方式非常接近于巴克特里亚人。因为印度该部分地区是沙漠,所以他们比其他任何种族都好战,并从中派出取金的人。……印度人到有金子的地方去,他们用袋子装满沙子,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离开。然而正如波斯人所说的,那些蚂蚁会闻出他们的气味并迅速追赶,它们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世界上没有其他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如果印度人不是在妈蚁聚集时便开始逃跑,那么没有一个单独采金的人可以逃脱。……根据波斯人的说法,这就是印度人获取其大部分金子的方式”。
    斯特拉波(Strabo)、普林尼和其他人也讲述了有关代尔达伊(Derdai)或达尔达伊(Dardai)的相似的故事。该地区一定就在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因为直至今天,索尼瓦尔人(Soniwal,意为“金人”)仍在河边淘洗金砂。我们或许可以把从克什米尔经过德沃萨依高原(一个寸草不生的荒漠)可以到达的范围,最远限制在巴尔蒂斯坦。在这里有一个开阔的环绕斯卡杜的沙漠平原。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分界线附近存在着巨大的、被印度河穿越的蚁丘沉积堆,它们很可能就是西方古典作家用夸大方式提及的蚁丘,过去就是在这里获取大量金子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