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ud al-Alam世界境域志(续河流)》的巴达赫尚研究


接上篇(三)

    关于《境域志》第二十六章“河中诸边境地区及其城镇”这一章节中的第2至第11节,中译本中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除非本案认为有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所有对应的地望、地标都可以在今天塔吉克斯坦的国家地图上逐一落位。不过在此之前,由于骨咄相对于研究当时阿拉伯帝国极边地区和巴达赫尚省的特殊性,本案认为将区域内的众多山脉河流进行梳理、古今对照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境域志》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相关章节,进入萨曼王朝历史时期,一个穆斯林作者的地理和疆域逻辑。

第六章 关于河流
6. 乌浒河 (Jayhun),源于瓦罕( Vakhan) 地区,经博洛尔和瓦罕所属的什格南边界,到骨咄(Khuttalan)、吐火罗、巴里黑、石汗那、呼罗珊及河中,然后流经花刺子模地区,最后注入花刺子模海。
·“Jayhun”,即“Amu-dara(阿姆河)”的阿拉伯语。
    本案注:阿姆河,古希腊罗马人称之为奥克萨斯河(Oxas),中国古代称为“乌浒水”。发源于今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三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脉,在中、阿交界的瓦赫吉尔(南瓦根基达坂)分水岭,有一冰洞被认为是阿姆河正源。在瓦罕上部峡谷,即今帕米尔河交汇处的喀拉潘贾(Kala-Panj)以上河段习惯称之为瓦罕河,并在博洛尔之布罗吉尔山口(Barogil)有来自兴都库什山脉的布罗吉尔河汇流于萨尔哈德(Sarhad)。从喀拉潘贾流过瓦罕河谷、什格楠、鲁尚、万吉和达尔瓦兹这些巴达赫尚山区后,与来自北面骨咄山区的瓦赫什河(Vakhsh)交汇流入河中地区。这条在山区被称之为喷赤河(Panjab)的河流就改称为阿姆河,最后在花剌子模地区注入咸海。

7.另一条河叫喀尔纳布河(Kharn ab);发源于喀萨克山( Qasak)之西,在巴达赫尚和帕尔噶尔(Parghar)之间注入乌浒河。喀尔纳布河比乌浒河大,但人们称后者为乌浒河,因为乌浒河更长。
中译本注释:“喀尔纳布河(Kharn ab)指穆尔加布河(Murgab river),源于瓦罕之东,在巴尔坦格(Bartang)附近注入喷赤河。”
    前面已经说过,这里的“喀萨克山( Qasak)西”,即是指西喀喇昆仑山接近兴都库什山脉东头,今小帕米尔。由于当时阿拉伯人还没有“Pamir”的地理概念,所以对这条河流的源头只能用“发源喀萨克山( Qasak)之西”,其实就是发源于今阿富汗小帕米尔查克马克庭湖(Chaqmaqtinkul)的阿克苏河(Aksu river),即帕米尔中游所称的穆尔加布河,在什格楠山区,它又被称之为“巴尔坦格河(BarTang river)”,最后在鲁尚(Rushan)瓦马尔注入喷赤河。

8.另一条河在布塔曼山之后,流域长达六十程。此河出自一座自北向南的山,一直流到蒙克(Munk) 与胡勒布克 ( Hulbuk)地区,在到达帕尔噶尔之后,汇入乌浒河。
中译本注释:“此河即指库拉布河(克奇·苏尔哈布的支流,也叫阿克苏河或太尔河)”
    本案详解,这条河流即是今天的“克孜勒苏(Kyzylsu),也叫克奇-苏尔哈卜河(Kchi-Surkhab)。它发源于今塔吉克斯坦的Sari Khosor 自然保护区的“大食特-安嘎拉(Dashti-Angara)”山区。它也有另外两条并排同向(自北朝南)的支流,发源地都是“布塔曼山之后”的“一座自北向南的山”。东边一条叫“Yakhsu(亚赫苏)”,也叫Kulyab river(库利亚布或库拉卜河)。它流经库洛布(Kulob),被盐山挡住绕过沃塞地区,在胡勒布克 ( Hulbuk)与克孜勒苏汇流,有的中文文献也叫“贝尔桑河”。西边一条叫“Parkhar river”(帕尔哈尔河),流经“Dangara(丹加拉)”谷底,在Parkhar(帕卡)河谷与克孜勒苏汇流,注入喷赤河。
    “此河即指库拉布河(克奇•苏尔哈布的支流,也叫阿克苏河或太尔河),参看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英文版,第68一69页。
    蒙克位于库拉布河的一个支流克则勒河畔,今巴勒朱安(Baljuan)的地方。胡勒布克位于此河的另一支流亚赫河畔,在今胡勒巴赫(Hulbagh)附近,库里亚布之南。”

9.另一条河叫瓦赫沙布(Vakhshab)河,发源于瓦赫什山(Vakhsh),在瓦赫什附近注入乌浒河。
中译本注释:此河“即今瓦赫什河”。
    这个注释固然简明扼要,但这一条款中所说的此河发源地“瓦赫什山(Vakhsh)”究竟指的是那一座山脉?中译本没有给出答案。本案认为这个必须要搞清楚,否则就会跟前述瓦罕和瓦罕上部峡谷的山脉搞混。
    巴托尔德在《蒙古人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中曾讲到,【古代阿利安语(雅利安语)称阿母河(阿姆河)为Vakhschu或Wakschu,这一古名还保存在瓦赫什(Wakhsh,即苏尔哈卜河Surkhab。《大唐西域记》 《新唐书•西域传》中之镬(huo)沙,即 是Wakhsh 之对音。又《新唐书・地理志》称,“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沙畹谓“沃沙即《西域记》之镬沙,大食撰述中之 Waksch”。由此可以推断,在古代,瓦赫什河被看作是阿母河的正源。(但)穆斯林地理学家则视杰尔亚卜河(Jary ab)为阿母河正源。杰尔亚卜河即今喷赤河(Panj ab),其上游虽被称为瓦哈卜河(Wakh ab),瓦哈卜河流经瓦罕、舒格南与凯尔兰(Karran凯尔兰,即今罗善与达尔瓦兹二地)。】
    由此本案认为,《境域志》所谓“瓦赫什山(Vakhsh)”就应当是指今帕米尔高原北面的“外阿莱山脉(Trans-Alay Range)”。这就区别了当今地理学中关于“瓦罕河”发源地,即西喀喇昆仑山脉、萨雷阔勒岭和兴都库什山脉交叉区域之瓦赫吉尔(Wakhjir)冰洞分水岭的科学描述。

10. 又一条河发源于俱密吉人(Kumijiz) 地区,流经俱密吉山,经努迪斯( Nu-Diz),在卡瓦迪延( Qavadiyan)附近注入乌浒河。
中译本注释:这条河流为“卡菲尼干河(Kafirnigan)”。
    “kafir”是穆斯林对异教徒的统称,不信伊斯兰教者都被叫着卡菲尔人。这同时也说明“俱密吉(Kumijiz) 地区”的人,至少在公元十世纪都还没有彻底信奉伊斯兰教。当时他们还是异教徒;今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北部阿莱山脉西段当时被称为俱密吉山,也叫喜萨尔山,或者布塔曼山,这一带区域,一直到东端大食特(Dashti)的伽姆(Garm)山区,是“俱密人”的地盘。
    卡菲尼干河发源于布塔曼山的“Kanyaz(坎亚孜”山峰,海拔4460米,北坡接壤索格特州的泽拉夫尚自然保护区(Zarafshan Rang)。上游河段被称为“Kaniz(坎尼孜河)”,另有三条支流Sardai-Miyona、Simiganj和Varzob河也发源于布塔曼山区,同时发源于南部山区的“llyak(易刺克)”河也在杜尚别河谷汇流。
·努迪斯( Nu-Diz),巴托尔德注释为“新城堡”,但方位不详;本案认为这个新城堡应该就是“Hisor Fort”,它是相对于其北面旧城堡“Gissar ”(阿哈伦/Akharun)吉萨尔古城而言。
·卡瓦迪延( Qubadhiyan),即今卡菲尔尼干河下游河谷的“Qabodiyon ”(卡巴迪安),汉语文献有的称之为“步师城”。

     行文至此,我们必须停顿下来,专门研究一下所谓的“俱密吉人”的种族形成,这里应该是中亚古代史有关人种与民族学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域,尤其对于汉文献中所提到的“月氏”、“乌孙”、“厭哒”、“粟特”、“葛逻禄”、“突厥”、“大食”以及西文资料中所谓的“塞人”(Saka/萨迦人)在这个地域可能形成的民族融合。本案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奥勒尔·斯坦因要亲临其境,达到这个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和人种学研究的原因。

《境域志》“第二十六章第 10 节”中是这样描述的,
“10.在骨咄和石汗那境内,有一个名叫俱密吉人(Kumijiyan)的部落,他们勇敢好战,专门从事盗窃。其财富为羊只与奴隶。他们有许多村庄和区,但无城镇。他们中那些住在石汗那境内的人是分布在愉漫和比什吉尔德( Veshgird?)之间的赛拉坎区(Selakan)。而那些居住骨咄境内的人则是分布在塔姆里雅特(拼作 Namliyat ) 和蒙克之间。他们生活在高山和峡谷之问,有流水奔腾于其中,是令人喜爱的地方。每个部落都听从该区异密的命令,骨咄和石汗那的异密在需要时求助于他们。”
    中译本注释:《境域志》和贝哈基二书都提到俱密吉人和 K. Njina人,穆斯林史料没有明确称俱密吉人为突厥人。但对 K. Njina 则明确说是突厥人。K. Njina 突厥人人数不多,居住在骨咄和石汗那之间的一山谷中。“突厥”一词的含义在早期的穆斯林文献中不甚确定,甚至吐蕃人也被称为突厥人,所以穆斯林作者称厭哒人、突厥人其种族性是并不确切的。密诺尔斯基认为俱密吉人和下一节中所述的 K. Njina 突厥人是该地区的早期居民或大迁移的残部。俱密吉人可能居住在俱密地区。托勒密说,俱密地区 居住着萨迦人(即Saka,塞人,本案注),故俱密吉人很可能是古代萨迦人的残部,而不大可能是厭哒人的遗裔。

“11. K. Njina 突厥人,人数很少,生活在骨咄与石汗那之间的山中,在山谷中驻扎。这地方很牢固。其人民貌甚桀骜,专门从事盗窃,抢劫商队。他们在从事掠夺性的进攻时,行动勇决。他们总是在他们驻扎的区周围以外四十至五十程的地方进行劫掠。他们对骨咄的异密和石汗那的异密表示亲附。”
·愉漫,即今杜尚别喜萨尔河谷地区。
·比什吉尔德( Veshgird?),不可考,估计在戈拉扎卡萨山以北山区)Gora Zarkasa )。
·赛拉坎区(Selakan),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赛哈拉卡特(Serkharakat )
·塔姆里雅特(Namliyat ) ,即“Tamiyat,似在瓦赫什地区 的 Shir-Guzar 附近”,应该是指今丹加拉以东山区。
·蒙克,即今巴勒朱安 (Baldzhuvon /baljuan)。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巴托尔德在《蒙古入侵前的突厥斯坦》里又是怎么说的,
    【瓦赫什河发源于突厥族葛逻禄部之地,流经帕米尔(阿赖和外阿赖山谷)、拉什特、库麦德(Kumidh/kumad)诸省。由此可知当时帕米尔包括阿赖岭在内。拉什特早在十世纪就被认作是穆斯林辖境的一部分,其地为今喀刺提锦。库麦德省,据托玛舍克考证,当即托勒密提到的 Koun&OvopeUDn,亦即玄奘提到的拘谜陀国。依照图曼斯基抄本,卡菲尔尼干河(Kafirnigan)上游亦在该省境内。苏尔罕河(Surkhan)诸源之一,哈刺塔格河(Karatag),当时称为库姆河(Kum-rud)。此省居民为库米吉人(Kumijis)【库米吉人以及与他们互有关联的坎吉纳人(Kanjina)都居住在布特曼山(Buttam/Butman)旁的谷地内。很有可能,他们是在中亚早期建立了强大帝国的塞种或厭哒的后商;托勒密加提到一个名为 Kwunoal的塞种部落(参看米诺尔斯基,Hudad al -‘Alam)】,被马克迪西列入突厥族。卡菲尔尼干河旧称拉米德河(Zamil/Ramidh,),其上源之一至今仍保有这一名称—拉米特河(Ramit)或饶米特河(Roumit)。卡菲尔尼干与瓦赫什二河之间为瓦什吉尔德(washgird)与库瓦迪延(作久越德健/Quwadhiyan)(亦称卡巴迪安/Kabadian)二省区。】

11. 又一条河是恰干 •鲁德河(Chaghan-Rudh),发源于 石汗那,在怛密(Tarmid,即铁尔梅兹)附近注入乌浒河。
中译本注释:“指石汗那河,即今苏尔汉河。”该河发源于布塔曼山,乌兹别克与塔吉克斯坦两国的交界的“khazret sultan”山峰,海拔4250米,在塔吉克斯坦境内,即上游段被称为“karatag(喀拉塔格河)”,与另一支流在图尔孙扎德的“Novosoy”汇流后,过境注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改称“Surkhandarya(苏尔汉河)”,在汉语文献中有的也叫“查甘河”。
中译本另一注释:以上第8至第11节所述的“这四条河的流向都是由北向南。”

    从《境域志》成书年代的公元十世纪,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阿拉伯人对于今天“帕米尔高原”还没有形成客观科学的认知。尽管玄奘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已经亲临“达摩悉铁帝(瓦罕走廊)”、“播迷罗川(帕米尔河)”、大帕米尔的“大龙池”和“葱岭东岗”的“朅盘陀”,但我们从《境域志》的描述来看,这对当时穆斯林的地理认知和地理发现的影响非常有限,或者就没有影响。所以,喀喇昆仑山被穆斯林称之为“喀萨克山(Qasak)”,甚至错误的把穆尔加布河和印度河的河源写成是喀萨克山的南北之源。“据说冰山山顶上有一股水似喷泉一般涌出,又分而为二,一股向北流,为喀尔纳布河;另一股向南流,为信德河,此河后来形成弥兰河(Mihran)。”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时阿拉伯世界穆斯林的征服是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的的。原因很简单,地理探索的发现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旅行所到达的记录过程。
    有趣的是,当时的穆斯林世界认为滥波河(即今喀布尔河)是印度河的干流,而“另一条源于喀萨克山之西,叫“信德河(Sind) ”的河流却只是一条支流,“此河向南流入木尔坦地区,从东面汇入滥波河”,然后流经旁泽普地区后,在今天的信德省则称之为“弥兰河(Mihran)”,即今天人人皆知的印度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