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第三十一章勘误(2)



巴达赫尚(Badakhshan)
珂咄罗(Khuttal)与瓦赫什(wakhsh)。
卡菲尔尼干(Kafirnigan)河谷地区(久越得健/Kubadhiyan)与 苏尔罕 (Surkhand)河谷地区(支汗那/Saghaniyan),以及这些地区的城市。
石桥。
铁尔梅兹(Tirmidh)城。

    卡菲尔尼干(Kafirnigan)河与苏尔罕 (Surkhand)河这两条河流【后一条河流经铁尔梅兹城,伊本•鲁斯塔将其称作纳赫儿•扎米尔(Nahr Zamil )河】从北边或右岸汇人阿姆河,它们的源头在布塔曼(Buttam)山区,这个山区的北部将阿姆河水系与粟特地区的泽拉夫尚(Zarafshan)河水系分开。这两条河流是阿姆河最后的大支流,因为在巴尔赫城之西,阿姆河再没有接纳其他支流,而且该河向西与西北流经沙漠,直达咸海南边的三角洲。
     巴达赫尚地区位于吐火罗地区的东边,如前所述,其三面被喷赤河上游的大拐弯所环绕。据伊斯塔赫里记载,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有很多河流流过,也有数不清的葡萄园。这一地区的首府为同名的巴达赫尚(Badakhashan)城。如前所述,巴达赫尚(或廓克查)河被阿拉伯人称作迪尔格哈姆 (Dirgham)河。至于巴达赫尚城所在的位置,流传下来的“道里志”并末提供与之相关的信息;但鉴于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地方都难以到达的特点,这座城市很可能应在今天此地区首府法扎巴德 (Fayzabad)城所在的河谷地带。
    巴达赫尚地区很早以来就以盛产宝石,尤其是 “鸽血”红宝石,以及发现于拉兹瓦尔德(Iazward)矿中的青金石而闻名。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穆喀达斯(Mukaddasi)称宝石矿在一个渡口处,这个渡口是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的妻子祖巴依达(Zubaydah)修建的,并以她的名字命名。除了红宝石、“鸽血”红宝石与青金石外,巴达赫尚地区的纯色水晶及牛黄石也很有名。这里也发现有石棉,阿拉伯人称作灯芯石(Hajar-al-Fatilah),石棉不能作他用,但可作灯芯。穆喀达思还说这种石棉纤维可以织成餐桌布,当油渍滴上时,将餐桌布放在炉子上烘烤一下,就会净洁如初。他又说,同样的石棉灯芯一旦粘上油渍,在火中放上一个小时就会变新,但灯芯不会有损耗。穆喀达斯还提到了荧光石,在黑暗的房间里可以照亮其附近的所有东西,可能是磷光性氟石。

     卡兹维尼(Kazvini)重述了这些细节的大部分内容,并提到了在巴达赫尚地区所发现的“鸽血〝红宝石,“像红宝石一样的石头”,并说在他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石棉石是由鸟类羽毛石化形成的。“鸽血”红宝石(Balkhash)矿主要在亚姆坎( Yamkan)城附近;该城附近还有银矿,阿布•勒•费达(Abu-l-Fida)则提到了朱尔姆(Jirm、Jurm)城,阿里•亚兹底(AIi  Yazd)用该城城名来称呼巴达赫尚河。帖木尔在伊斯兰历8世纪(14世纪)末侵人巴达赫尚地区,当时该地区的首府为基什姆(Kishm,即今Keshem)城,这里是巴达赫尚地区国王的驻跸之地;这一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卡拉夫干(Kalaokan, 即Karafgan)城,但文献没有记载这一地区的城市,因此无法确定这些城市的位置。
    在巴达赫尚地区以东、喷赤河上游是瓦罕地区,伊本•豪喀尔(Ibn Hawkal)称这里有一条通往(小)吐蕃(即小勃律)的麝香之路。这个地区是异教徒的土地,他们将附近地区叫作阿斯-萨吉纳 (As-Sakinah,今泽巴克的Sanglich)和卡兰(Karran,或 Karram,即今Kuran Wa Munjan地区,也叫俱兰),经过这些地区再往克什米尔(Kashmir)方向就是勃律(Bulur)地区,“这里由于下雪或降雨,有三个月见不到太阳”。伊斯兰历 4世纪(10 世纪)时,瓦罕地区的银矿很有名,在河床中还发现有黄金。从中亚来的奴隶贩子将掳掠来的奴隶通过这个地区运到呼罗珊,供应给西边的穆斯林市场。

    如前所述,阿姆河最大的支流是瓦赫什阿巴(瓦赫什河),这条大河自阿姆河右岸的北边汇入,在瓦赫什阿巴与阿姆河之间犄角处的大山区就是珂咄罗地区 (也称骨咄,今天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 /Khatlan,即库尔干秋别与库利亚布河谷地区)。这一地区名称也宽泛地指呼罗珊东边与北边的所有异教徒地区【这个地区的名称很容易让人混淆,有区别不大的珂咄罗(Khuttal)、忽忒兰(Khutlan )和忽塔兰 (Khuttalan )。但卡兹维尼称忽塔兰是一个突厥城市名,位于群山之间的一条峽谷中,但确切位置没有记载。阿里•亚兹底在记述帖木尔的武功活动时,一般称之为忽忒兰。珂咄罗这个名称实际上和挹怛(Haytal)是同一个词,阿拉伯人所称的这个名称在萨珊波斯王朝与拜占庭时代被称作挹达( Ephthalites)或白匈奴。】珂咄罗地区也包括位于北部的瓦赫什(Wakhsh)山区,这里是瓦赫什阿巴的发源地(即汉文文献中的喀拉特金,阿莱山谷西头地区)。据伊斯塔赫里记载,这一地区土地异常肥天,以产良马和驮畜而著名,多条河流的岸边有众多的大城市,附近的粮田和果园产量很高。
    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珂咄罗地区的首府为胡勒布克(Hulbuk)城,这里是苏丹的驻跸之地〔可能就是现代库利亚布(Khulab,即kulob/
kulyab库洛布)城所在地附近〕,但蒙克(Munk)城和哈拉瓦尔德(今库尔干秋别)
(Halaward)城的规模比胡勒布克城要大。其他大城市为安迪贾拉格(Andijaragh,或 Andajaragh,即今Andzhirkon)城和法尔汗(Farghan),或法尔格哈(Farghar)城(即今帕卡Parkhar/Farkhor),分别位于与各城同名河的岸边;还有塔姆里亚特(Tamliyat)城(即今瓦赫什阿巴右岸的达格纳/Dagana的特普里萨/Teplitsa)和拉瓦坎德(Lawakand,即今Liwkand/利乌肯德)城,后一座城市在“石桥”南的瓦赫什阿巴岸边。据穆喀达斯记载,首府胡勒布克城的中央有座聚礼清真寺,该城靠近阿赫沙瓦(Akhshawa,即Yakhsu)河岸边,并从此河取水。安迪贾拉格城靠近喷赤河岸边,这里有一条与该城同名的河流人喷赤河,该城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卡拉•瓦马尔 (Kal'ah Wamar)所在地。
    蒙克城(Munk)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位于胡勒布克城之北,在塔姆里亚特城之东;塔姆里亚特城介于蒙克城和瓦赫什阿巴的“石桥”之间,蒙克城可能是现在的巴勒朱万(Baljuwan)城。阿里•亚兹底在叙述帖木尔的武功活动时已提到了巴勒朱万城。哈里瓦尔德城位于瓦赫什阿巴岸边,据穆喀达斯记载,这是座比首府胡勒布克城还要优美的城市。

     横跨在瓦赫什阿巴上的著名石桥(Kantarah-al-Hijarah)至今依然存在(始建于1960年,1979年投入运行的塔吉克斯坦努列克水库世大坝/Nurex Dam正好在石桥的上部峡谷)。伊本•鲁斯塔、伊斯塔赫里和其他很多后来的著述者在叙述从塔姆里亚特城到久越得健地区的瓦什吉尔德(Washjird,今杜尚别附近的瓦赫达特)城的道路时,记载了这座横跨在瓦赫什阿巴上的桥梁。此桥北边是伊本•鲁斯塔所称的比拉德 •艾尔·卡密兹(Bilad-al-Kamidh)地区(喀拉特金地区),过了这个地区就是瓦赫什阿巴的发源地一拉失德(Rasht)地区(阿莱河谷)。据伊斯塔赫里记载,石桥横跨瓦赫什阿巴穿过的一条深峽,这里的河水流量大、水流湍急,据说此地比任何已知的其他河水流经地要狹窄很多。卡兹维尼和其他著述者做了类似的记载,阿里•亚兹底也提到了这座桥,用波斯语写为普勒•伊·桑金(Pul-i-Sangin。今天塔吉克地图上,在瓦赫什阿巴左岸的努雷克/Hopak城仍然留有Puli Sangin的标注 ),用突厥语写为塔什• 库普鲁克(Tash Kupruk,这两种名称的含义均为 “石桥”)。现代的旅行者不止一次提到这个地方。

     瓦赫什河的西边,靠近阿姆河南岸就是阿拉伯人所称的苏尔罕 (Surkhand)河谷地区(支汗那/Saghaniyan地区),波斯人则称作赤鄂行那(Chaghaniyan)地区。这个地区的东边之地专称卡菲尔尼干(Kafirnigan)河谷地区(久越得健/Kubadhiyan久越得健地区),与地区同名的赤鄂衍那(即支汗那/Saghaniyan)城,位于瓦赫什河西边,并在汇人阿姆河的第一条支流(卡菲尔尼干河,即久越得健河)的岸边。据伊本•豪喀尔记载,久越得健(Kubadhiyan,或 Kuwadhiyan,今Qabodiyon )城的规模比铁尔梅城要小,这座城也称作法兹(Fazz)城。这里用来作颜料的红茜草很有名,并出口到印度。流经此城(卡巴迪安/Qabodiyon)的久越得健河是条大河,据穆喀达斯记载,这一地区有几座重要的城市,其中的一座城市为奥札吉 (Awzaj或 Uzaj)城,可能是现代的艾瓦吉(Aywaj)城,位于铁尔梅兹城之北的阿姆河北岸,在此河(卡菲尼干河)左岸的拉伯特•米拉(Rubat Milah)哨所之南。亚库特说这个地区的水果非常著名。
    卡菲尼干河的上游,在石桥之西就是瓦什吉尔德城(今瓦赫达特)。据伊斯塔赫里记载,这座城的规模差不多和铁尔梅兹城一样大;从这座城向南一段距离是数瞒(Shuman,或 Ash-Shuman,即今杜尚别)城的大城堡(今希萨尔堡)。数瞒城周边的地区大量种植供出口的藏红花。据穆喀达斯记载,数瞒城极其繁华,修建得也很好;亚库特说这里的居民曾起来反抗他们的苏丹,在他那个时代这里是防御突厥人的前沿。阿里•亚兹底在记述帖木儿的武功活动时,常提到喜萨儿 •数瞒 (Hisar·Shuman),通常简称喜萨尔(Hisar,或Hisarak),而且至今还称作希萨尔(Hisar)。
    苏尔罕 (Surkhand)河谷的支汗那城可能应是今天的萨尔•阿斯亚 ( Sar-i-Asya)城(即今天乌兹别克的Sariasiya /萨日阿斯亚),位于苏尔罕河的上游,这条河也称作纳赫儿·扎米尔(Nahr Zamil)河。伊斯塔赫里称伊斯兰历 4世纪(10世纪)时这座城的规模比铁尔梅兹城要大一些,但后一座城更富庶和繁华一些。由一座大城堡(Kuhandiz)守护的支汗那城,横跨于与之同名的河的两岸。穆喀达斯将这座城与巴勒斯坦的拉马拉 (Ramlah)城相媲美,该城的市场里有座聚礼清真寺。城市附近的野禽很多,该地区有6000 个村庄,周边的整个地区烤制物美价廉的面包。巴散(Basand)小城(今柏伊森/Boysun)有座很大的广场和很多的花园,其距支汗那城有两站之地,在这条河(扎米尔河)的上游山区。位于扎米尔河的下游,在支汗那城与铁尔梅兹城的中途有达儿赞吉(Darzanji)城(今德扎姆巴什/Dzhambash城),据伊本•豪喀尔记载,这里有个大卫所。这里还可纺织上乘的毛织品,市场里有座大聚礼清真寺。此城再往南,即在扎米尔河附近就是萨儿满吉(Sarmanj),或萨末健(Sarmanjan)城(今萨曼/Shaman城),其同样也有座大卫所。伊斯兰历 4世纪(10世纪)时,这里施舍的饼很有名,一天的施舍就值一迪纳(约10先令),是由总督阿布•哈桑( Abu-l-Hansan)布施的,他是哈桑•麻合(Hansan Mah )之子。
    但苏尔罕河谷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铁尔美兹(Tirmidh,或 At-Tirmidh)城,位于巴尔赫去往阿姆河北岸的渡口处,是扎米尔河与阿姆河汇合之地。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此城由一座大城堡守护,城堡里居住着总督,内城周围是外城区,内城有一道城墙,外城也有一道城墙。一座土坏修建的聚礼清真寺位于市场中央,但市场的建筑是用砖修建的,主街也是用同样的材料铺设而成的。铁尔梅兹城是北边货物输人呼罗珊的集散地。这座城市有三座城门,据穆喀达斯记载,这座城很坚固。伊斯兰历617年(1220年),蒙古西征军队向南进人呼罗珊之时,毁掉了该城。此后又修建了一座新城,伊斯兰历8世纪(14世纪)时,伊本•白图泰(Ibn Bakitah)访问了这座城市,并称新城规模和旧城一样大,位于废墟北边2英里处,其周边建起了很多果园,园中生长着优质的葡萄和柏树。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