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策略:潮水定可信


最近看到一些前辈的总结,确实讲的挺有道理。
投资这点事情,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输家把投资看的很复杂,用复杂方法对待;赢家把投资看的很简单,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一个事物,是简单还是复杂,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观察者的思想。
价格的背后是供需,供需的背后是逻辑,理清逻辑靠常识,依靠常识做投资(投机),事半功倍。
李白有句诗叫“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意思是潮水的起伏涨落,是有规律的,可信的,就像经济规律一样。
而风怎么刮,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就像市场风格一样,这个就难以预测了。
就像我判断4月AI见顶,这是基于常识,我今后预判我看好的业绩优秀而估值较低的股票会反弹,这也是基于常识,就像晚上到了肯定会涨潮一样,是大体可信的。
而具体后面风格怎么走,指数是什么走势,这只能猜一个大概,就跟猜风向一样,只能是模糊的正确。首先,从过去重心逐渐上移的趋势看,下轨从 2019 年
的 2440 点,到疫情爆发的 2646 点,再到去年的 2863、2855 两个低点。从技术上
看,两次守住 3000 点,跌穿均未超过三天,下轨被有效验证。当前的中轨,约在
3800-4000 点,上轨是 07 年 6124 点到 15 年的 5178 点。我们看到 2022 年
6 月 15 日之后的整个行情,都在下轨和中轨之间运行。
如果要我来猜,这个地方AI回调,如果引发中特估跟着调,恐怕会引起大盘有一个2周左右的调整。
这里又要依靠常识了:谁要是能每天准确预测指数涨跌,那早就靠做股指期货成为世界首富了。
类似的指数点位预测,不管是庙堂还是江湖,不管是我,还是策略首席还是民间大师依靠波浪还是缠论还是什么神奇X转,都看看就好,不必太当真。
做投资,能把有确定性的业绩、风险偏好、流动性这点东西搞明白,长期看就已经可以稳定盈利了,短期每个季度都赚钱。
我举个例子,巴菲特是2016年开始大举买入苹果的。此时乔布斯已经去世5年,苹果被批评为创意枯竭,当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业绩13年来首次下滑,营收下降13%,净利下滑22%,消息一出苹果股价重挫6%。2016全年苹果年营收为2170亿美元,比前一年下滑9%。但是就在市场普遍唱衰苹果之际,巴菲特却开始买入了。
为什么在苹果盛宴貌似要结束了巴菲特才姗姗来迟,因为他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科技股之外的苹果,他不是按照科技股而是按照消费股的逻辑去买的。
在巴菲特看来,他从来不做小盘股、也不做趋势股,他并不关心这一季度或者一年的收入,买了之后苹果跌了不少,他是不断加仓。
关键在于他理解,成千上百万的用户已经离不开苹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苹果公司拥有数以亿计有购买力的用户,他们可以用手机来交易、学习甚至做些其它的事情,这俨然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一旦用消费股的逻辑看苹果,选择的标准就不一样了,所以巴菲特不需要苹果产品继续具有颠覆性,只需要它能够持续的创新,持续的盈利就好了。苹果这几年盈利的大幅增长无疑印证了巴菲特的判断,也让巴菲特赚的盆满钵满。
在低位坚定持有优质资产,就这一句话,知易行难。
--
回顾上周市场,从交易的微观结构上看,换手率上行,市场分歧比较大,内资坚守 TMT ,外资大幅抛售电子和计算机,转而买入复苏和周期,这种分歧往往是变盘点,交易风险边际上行,短期对风险还是要有点警惕的。
周五放的那个利空,美国限制企业对华高科技领域投资,不算什么新鲜事,老调重弹,实质上是 2018 年以来美国一系列对华政策的强化,相比而言,即将到来的俄乌冲突的第二阶段,即将到来的乌克兰的全面反攻及其后果,才是二季度真正被忽视的重要地缘风险,这个,点到即止。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制裁所透露出来的背后的信息是,市场所向往的 “美国原研创新+资金推动,国内大市场场景应用+政策支持”的全球化时代下的“互联网”模式,类似2013年那波互联网浪潮的模式,恐怕很难实现。
但需要重视的是,AI确实对工作效率有提升,按照我上周看的高盛的报告里写的那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有的,未来能增加每年经济增速1.5个百分点,唯一可惜的是,类似英伟达、微软这些最正宗的标的都在美股。

植物肉、元宇宙、电子烟..这些年来找我路演的的“革命性产业”还少吗?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今后,之前布局的TMT里面,已经不关注了的票,比如光模块,游戏传媒这些,等待调整结束之后,结合半年报,看看有哪些业绩确实能够出来的标的,关键能做到:
1、美国微软都烧不动的大模型训练,有几个能烧得动?如果只有阿里腾讯能烧得动的话,为什么不直接买恒生科技?如果除了巨头、大家都烧不动,那AI服务器、光模块这些的增速怎么算才合理?
2、都说上游算力稀缺,看好国产算力,问题是大家买国产芯片吗?产业里不都在买英伟达吗?
2、拿广告公司举例,你能用AI,我也能用,大家都用AI,那竞争优势在哪里?不还是和以前一样?甲方会不会因为认为你用AI,所以压价格,压降利润。
所以还是要看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真正能跑出来的公司,在估值合理的前提下,我愿意加大比例去关注。
现在积极调研,到真正出了业绩再调,完全来得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