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冥想、看海。吃点好吃的,一个人散散步。
今天又是提前过上退休理想生活的一天。
先插播一条海外快讯,摩根大通把第一共和给吃了。
摩根大通已经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了,从美国监管的反垄断的视角,肯定是不希望它再扩大了。
但是暴雷了总得有人接盘吧,只能找大哥来把烂摊子给收了。大哥不在乎它资产怎么样、只要能扩规模,没啥不能做的。
还是那句话,危机只是中场休息,美国商业地产这颗最大的雷还没爆呢。
先不管美国的事儿了,看看我们大A的情况,在过去的一季度,A股的盈利状况怎么样?
回看A股,一季度金融累计同比增加1.4%,看起来还可以,增加了是不是?
其实这个数据不堪细看。
因为一季度银行、券商、保险这些赚了不少钱,把金融行业的公司去掉,23年一季度净利润累计同比是减少了5.8%,较 22年四季度的0.8%下降 6.6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整体实业一季度就是在亏钱。
科创板怎么样?不好意思,亏的更夸张。
23年一季度科创板净利润累计同比-46.8%,科创 50 指数净利润累计同比-8.2%。
这里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派能科技、固德威上拉板块2个百分点以上;大全能源、格科微、澜起科技、传音控股、诺唯赞、长远锂科对板块的拖累达到2%以上
谁在赚钱呢?答案是创业板。
23年一季度创业板净利润累计同比增加3.1%,创业板指数的增速比较夸张,是32.4%。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锂能、温氏股份、金龙鱼对板块业绩的拉动都达到了 2 个点以上。
也有搞得不行的,万孚生物、富临精工、德方纳米对板块的拖累达到 2.5 个点以上。
当然了,业绩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还得会讲故事才行。
这两天医药的研究员都开始换了个故事去安利买方,蹭AI了。
我研究了一下相关的路演报告,思路是这样的:传统的制药模式中,药物结构设计高度依赖专家经验、新药筛选失败率高。那现在开始畅想用上AI,用AI去辅助药物设计,比如靶点、成药机制这些,都让AI去尝试。
那这个思路下面,高质量数据是制约AI发展的关键瓶颈,那主要利好的就是创新药、CRO,它们拥有过去的实验的各种数据,然后拿着这些数据跟AI的公司去合作,最终赋能医药企业。
这个逻辑类似于传媒、游戏,降本增效的故事。
挺好的,我鼓掌。
我可以选择性忽视AI只能解决快、不能解决有效性的问题,而恰恰有效性对于医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但本身医药的业绩是具有确定性的,
有更多的故事,难道不是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