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彼得森:如何保持长时间学习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也ok~

先插一句话,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加星标,有可能收不到推送。某些错过文章的朋友们在问,这里告诉你为什么。以及,为还能偶遇到的lucky朋友们鼓掌!
“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
大家好,我是小游。
美版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如何能够每天学习10个小时以上而不感到疲惫?如何适应这种节奏?”

乔丹·彼得森教授在下面回复道:“第一你做不到,第二你也不应该尝试。没有人能够学这么长时间。很少有人能够集中精力超过三小时以上。”。
以下是教授给出的建议:

1.每天学习时间不要超过7.5小时。否则你会疲惫不堪。再多也没有帮助。当你精疲力竭时,你是无法学习的。
2,每周休息一天。在那天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你要长期从事做这件事,所以你不能让自己疲惫不堪。那样会适得其反。你的工作是学习,而不是过早地死去。
3.制定一个计划。每个科目中哪些知识最重要?首先,只专注于此。想一下,您首先要计划在每个学习领域掌握最简单的 50%的内容
4.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辦率学习。熟悉研究学科的核心思想。只有在这之后,才集中精力处理细节。这意味着你必须广泛地概述学科范畴,就像正在撰写论文摘要一样。
5.午睡很重要。学习2.5小时后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做些轻松的事情,比如看一集辛普森家庭。然后小睡片刻。这会让你恢复精神,并增加记住所学内容的概率。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
6.学习一个主题2.5小时。然后切换到另一个。继续。
7.阅读。然后放下书本接着总结你所该的内容,在总结时不要看之前所读的内容,你需要练习回忆 而不是反复接触相同的材料。通过练习记忆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这才是让你变得擅长记忆的方法。反复地浏览材料并不能起到作用,只会感觉像工作一样枯燥无味。不要使用类似于划线的欺骗自己的东西。
这里就要关联两个问题:
1.在学生时代,我们的学时明明远超7.5h,为学习熬夜到2点也是常有的事,为什么说很少有人能够学习那么长时间呢?在很多考研帖子中,大家的平均学习时长都在12h以上。教授的结论是什么意思?
因为上学的时候,很多时间脑子其实是不动的——习惯了上课听老师讲题抄黑板笔记解题思路,习惯做题目不过脑子胡选一通。没有去主动追寻知识,自然也不算真正的学习,反而更像是一种休息。听老师讲课和自己自学完全不一样,试过连续8个小时自学或者工作,或者做毕设写论文,就会发现这两者的巨大差异。
所以,并不是学习能力不如高中,而是,现实难度大大升级了,不必气馁。
​​​
2.为什么人的专注时间只有3h?
Dr. Andrew Huberman(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说他每天最多安排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深度工作,每次90分钟。
因为设定为90分钟为一个周期的工作时间段,与我们自身代谢的规律最为匹配。因此可以减少疲惫,帮助大脑休息,并提高工作时的效率和专注力。
扎克伯格说他每天最多安排4、5小时的真正工作,剩下的时间就只能用于开会等浅层工作。
此外,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可以同时处理的信息量被称作“心智带宽”。当人处理信息超过心智带宽时,就会出现疲劳、分心和错误的情况。
人的无力感和低能量状态则来源于对有限精力的分配不均,所以导致对现有状况的掌控感低,无力感增强。
顺着这个逻辑,解决的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合理分配任务和精力,将几个可以好好利用的90分钟专注,发挥最大的价值。
祝我们大家,学习愉快!
最后:如何规划有限的专注时间?在这篇提到了实践方法。可以尝试~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