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是这么看的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然后看加粗字体,也ok~

文章案例观点来源于公众号:悟事,作者:延希,文章:《齐宣王的收权模式:弱势领导应该好好学习》。引用已获得作者授权。
这个世界从不缺信息,缺的是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家好,我是小游。
今天想和大家谈点有趣的,《资治通鉴》。
先讲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故事,你说他在讲计谋,但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字面含义。虽然最终达到了讲“权谋”的目的,但绝对和我们理解的大相径庭。
所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到底是在表达谁的智慧,谁技高一筹?

资治通鉴有这么一篇:
原文: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
译文:
齐王封田婴于薛地,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臣属官员的报告,您应该每天听取并反复审核。”齐王采纳了这个意见。但不久后就厌烦了,把政事全部交付给靖郭君处理。靖郭君就这样掌控了齐国的大权。
田婴是谁?他本人大家可能不太熟,但他是孟尝君田文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兄弟。这样介绍,就明白了很多。这篇主要在讲,田婴窃权的故事。
有很多分析《资治通鉴》中权谋计策的文章,都很认可田婴的政治手腕。认为他的高明之处就是,以进谏为名让宣王勤政,从而让君王厌倦政务繁重,从而委托给他。
但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并没有交代宣王不管政务之后干什么去了,不过声色犬马,也有迹可循。比如著名的“滥竽充数”的主角就是他——低于300个人演奏他都不愿意。
如果只是这样就正常了,他和田婴,大可以类比齐桓公(他爷爷)和管仲。但是齐宣王后来的经历让人看到了以上故事的漏洞。
他是典型的前期昏聩后期强势的那种人,就像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其说是突然顿悟,不如说,是一步一步掌权的过程。从“稷下学宫”,到几乎灭燕国,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
通过这件事也能佐证:孟子就对齐宣王想图霸业的野心大加批评,而是大谈"仁政"主张,后来因为屡次观点不和,最终拒绝了齐国的高官厚禄而与齐宣王分道扬镳。
这样一个人,问过孟子“可知晋文公、齐桓公霸业”的人,不太可能被田婴愚弄,只能是有意为之。
在齐威王时期(也就是他们父亲当政时),田婴最初登场就参与了马陵之战,和邹忌、田忌一起带兵攻打魏国以救援韩国,后来赢得了攻打魏国的胜利。
邹忌是当时的齐国国相,而田忌是大将军。田忌对孙膑有救命之恩和引荐之恩,又肯听从孙膑的军事意见还帮他报了私仇(比如“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马陵之战)。
二人打配合屡立奇功,眼看他们炙手可热,于是邹忌用计诬陷田忌谋反,连带孙膑也被罢免,齐国损失两位重臣。
当然很有可能是被齐威王默许,因为威王也有意回收大功臣田忌手中的军权。
后来,邹忌终究也没有享受多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随着威王过世,齐宣王继位,他对田忌造反一事存疑,彻查后为田忌平反,继续把他从楚地召回当将军。而邹忌阴谋戳穿成了背锅侠,慢慢退出政治舞台。
他为什么要为田忌平反?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人,他的危险性丝毫不比邹忌和田忌低,那就是田婴。
田婴在军事和外交都颇有建树,马陵之战后,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外交才华,周旋于韩、魏两国,使得韩、魏臣服齐国。但在本身就是王族、功勋卓著还担任国相的情况下就充满了威胁。
威王死后,齐宣王忌惮田婴的权力和威望,所以有意将田婴的相权中的军事部分分开(毕竟桂陵和马陵之战这样的重要战役他都有参与,在军中享有威望)。
因此把被遗忘多年的田忌重新提拔为将军,施恩于他最重要的军权,因为他早已没有了当时的政治影响力和权力根基,只是一个虚位象征;
又放任田婴独揽国相的行政权(及立法权),从而实现行政权与军权完全分开。
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谓的政治手腕和计谋,在正常情况下,得到默许的前提都是与君主的利益一致。
权力流转是个循环,分权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故事讲完了,回归正题。
我对古籍的信任度常常很低,一是因为我无法验证,部分文章(就像今天和大家谈的这篇)缺失前因后果,只有一个结论;
二是因为往往古人微言大义,引经据典时,会把本无联系或者联系很远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或者隐瞒不利于他说理的论据。
所以为什么分析计谋本身,即便搭配上例子和具体的事实,有很多也难以应用于生活呢?就是因为这更像一种“由果溯因”,不全面分析结论的前提事实,以及发展过程,就只给出大概、普适的结论,这样的看书其实是局限了,局限在那一句结论之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刻舟求剑,复制的经验不能复制出相似的成功。
但如果我们通过系统地分析出某人,某事,在不同的书中找出和他们相关的细节,就会得出更多层次的知识,把每个知悉全貌的故事联系起来,或许可以得出几条反复出现的普适性的经验。
这些经验大多都是高中课本讲过的,比如今天咱们提到的行政权和军权分离,他的上位概念不就是分权制衡的中国版本,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吗?
所以,结论的正确性不仅在于结论本身,更在于它们成立的条件。
所以为什么说要非功利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直奔主题,
而是在我们探寻和求证的过程中,或许能不经意间收获更多的东西,我认为,这才是发挥那些书最大价值的做法。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