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也ok~
“如果时光倒流”,也是基于现在的自身条件,用后视镜看问题。可是如果回到当时那个节点,估计也会做出不考公、不进检察院的选择吧?因为不甘心和对未来的期许,不愿过这种不好不坏、束缚自己的生活。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山月记》
大家好,我是游小俞。
引言的两段话或许有些消极,但是这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积极,那就是改变的可能。
2023年还有84天结束,接近三个月,会不会觉得眨眼就会经过?
但这也是一年的1/4。
给大家个小建议或者是约定好吗?也是回答这个标题——为自己实践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情。
比如改掉一个习惯或培养一个习惯,
或者开始尝试一件事情,每天给予一定的时间。
年末应该无所顾忌地再勇敢尝试一次?今天是星期一,是不是也是开启新尝试的最佳日期?
这个实验很短,启动成本很低:
如果可以成功了就继续坚持下去,说明我们是对的;
如果没成功,也没有遗憾了——停止谴责自己胆怯或者拖延——至少我敢去做!然后从这次的经历中寻找经验,确定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
正文开始:
如何做一件事情?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
想象力天马行空,遇到合适的工作就会显得才华横溢;
习惯先处理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在重要的事情上却拖拖拉拉;
这样的习惯让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制订计划,后来就会因为觉得无法完成任务而逐渐失去了勇气。
愧疚→精神内耗→有心无力→累而无功→更加愧疚
“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干脆不做”这种观念普遍存在。
我们生活在一种欲望驱动型的文化中,崇尚即时满足,很难做到甚至接受循序渐进。
但这恰恰是培养有意义的长期改变所需的品质。如果不能立刻取得期望的结果,人们就会感到灰心丧气。
这很正常,但很有可能会导致失败。
我们要打破这个循环,需要什么呢?
下面一共是两个小方法:
1.
王炸的习惯追踪法
习惯追踪法,是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看到的。讲诸如富兰克林一系列的名人都在用这种方法,但当时没在意。
后来看到一个国外博主Thomas Frank具体解释了怎么做,感觉很有吸引力,效果也确实很棒。(下面就来介绍他的方法)。
首先准备一个本子——
周期:2周,半个月标记解释:+表示成功、-表示失败、o表示因不可控因素被打断(非懒惰)区块设置:
2.下方写需要培养的习惯,并在每个习惯下留出一些空地。3.对习惯细化分类:在本周期中特定要做的事及对应的时间的清单。(可以用D/daily代表日常习惯,M-F代表工作日习惯,或周一等具体名称代表。)(可以尝试设置最低限度。如有氧运动最少15min。)
3.本子左侧可用来记录失败记录和周期复盘(教训或改进处)。只要失败了,就把失败日期写进失败记录,简单阐述失败原因(有助复盘)。新的一年开始还是要好好学习🙆...
换做以前,我一两天都没做到我就不会再去做了,但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
第一,每天都check,解决了遗忘问题,
第二,让我做不到的时候不去责怪自己。不去气馁,而是找原因,问问自己下一次怎么才能做到,所以我设闹钟,找各种励志图贴在本子上等等。现在终于每天都能坚持背书!最难背的任务都完成了...我的习惯也不停地在更新,添加新的习惯。过程也是先曲折,再顺利地一直坚持。
2.
开始第一步的秘诀
(之前有篇文章提过这种方法,还记得内容的朋友就可以直接跳到结尾)想要开始做一件事,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个,这个行为都不会被开启。
1.动机
2.能力
3.提示
观察生活中每一个被坚持下来的行为,都不是空穴来风。以玩手机为例:动机很强,能力(容易做到)很强,提示(各种消息提醒)很强,所以这个行为最容易被坚持,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这个图的原理是,能力+动机的点坐标如果在行动线以上,那这个行为就会出现在生活中,并且容易被养成习惯(作者说想把这个发明,也就是这张小图刻在自己的墓志铭上)。
再来分析整理办公桌、给桌面的书和卷宗分类这个小习惯。动机适中,容易做到(仅仅需要几分钟),提示一般是下课铃声。所以也是一个能够被养成的简单好习惯。
这就是之后很多畅销心理学书籍中提到的“微习惯”。
整理办公桌并不算什么,但是这个行为能够极大地帮助明天的自己高效地进入工作。
就像有些行为本身意义不大,但是在一整个系统中看很重要。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状态不好却坚持完成某事,虽然单独看它没有什么突破,但是它保证了习惯没有中断,就有资格期待之后的突破和迎接复利的高回报。
这个行为并不是被设计过的,但是能够说明要养成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好习惯的起点是什么,“整理办公桌”,明确待办,这5分钟以内能够解决的小行动。
接下来还有一个终级问题,当一个困难的问题在眼前,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坚持,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
比如养成每天早上起床做40分钟的听力练习,动机很低,能力不足——那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以为要以“动机”为突破,但实际上它是最后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从来都是很稳定的一个数值。
正确的做法是从“提示”和“能力”入手,
提示:
1.将行动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场景和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前,这就是强调“提示”。
2.便签法:在下课、下班铃响过后,快速写一张便签,贴在手机或者放进包里,回家立刻只做这一件事,做好算完(在一天之中的任何场景切换的时刻都可以来写便签!很好用)。
能力:
1.对坏习惯:增加这个行为的难度,比如隐藏诱惑源、卸载某个APP、避开接触这个坏习惯的场景(比如放学-奶茶店···)
2.对想做的事情:
1)让这个行为的开启变简单:比如早起,提前收拾好书包;提前写好第二天要做的便签。
2)让这个行为有吸引力:比如早起,有很棒的早餐,能提前完成任务傍晚去看电影。(反之,不去尝试早期就没有那个放松时段)
所有的为时已晚 其实是恰逢其时
幸会!
大家要一直、一起变好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和在看是更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