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也ok~
先插一句话,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加星标,有可能收不到推送

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在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中,你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大家好,我是小游。
有句话这么讲: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还有一句:
这不是最好的一手,也不是最强的一手。
这些看起来并不难做到——比如有些最棒的投资者也并没有什么绝活,他们只会宣称,自己是最谨慎的那个,而冲动是韭菜的特质。
很少有人能告诉我们如何做出决定,如何有全局思维。
但芒格做了这样的事——他这样说:我能成功,是因为年轻时掌握几个思维方法并反复使用。秘诀是做到四个字,结构思考。
1.
我们来分析方法论——
《芒格之道》的观点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模型是什么?是范式,是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准备好的一套结构。是经验的累积,是相关联知识的集合。
结构化思维,本质上就是训练我们深度思考,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和组合。重点是,不要只从局部着手,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不要单线思考,要系统性分析。
一共三步:
首先,要大量阅读,知识面一定要广。
其次,要学会提炼核心内容,忘记不重要的知识。
最后,要把各科核心知识能够串联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以不断的实践,在应用过程中,查漏补缺,不断跟新迭代新的知识进来,再不断实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
这么多学科知识,每门细挖起来信息量都极其庞大,一个人怎么可能全部掌握呢?因此建立结构性思维的第二个要求就是需要在学习每一门科目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重要的、结构性的知识点保留下来,同时把次要的、特殊的知识点忘掉。
为什么要把学到的知识忘掉?原因很简单,人脑的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就必须通过忘掉其他的事情,腾出精力。不能忘记没有用的东西就不能记住有用的知识。
这个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一个把书变薄的过程。就像经济学,抽象到一定程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如果继续抽象,到了最抽象的程度,实际就是一个数学和概率问题。
有了每一门学科带来的结构性知识点,我们就需要把所有这些知识点都关联起来,建立一个“超级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科之间实际上有很大的相关性。比如,博弈论是经济学的一种基础理论,但可以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既可以用来讨论党派之间的竞争,也可以用在国际关系领域,用来分析大国博弈、军备竞赛,还可以用在对公司的战略思考上,用来分析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各种博弈可能性。
一旦建立起“超级结构”,就需要时刻把它拿出来应用。遇到任何挑战,都应该把“超级结构”拿出来过一遍。
2.
比如芒格对其他青年人讲述自己的投资观点,他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呢?
(1)关于摄取知识:
(挑书要慎重,主干而非分支)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应该多学习各学科的主要知识,而不是和细枝末节纠缠不清。我特别注重汲取各学科的主要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各学科的主要知识融会贯通,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生活中的交谈是局限的,古人和书本的智慧是无穷的)我这一辈子都在和古人对话。先贤圣哲的智慧是很多当代人无法企及的。你想见他们很简单,用不着舟车劳顿,只要翻开一本书,他们就会来到你身边。我建议大家和先贤圣哲交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受益良多。从你们在座的很多人身上,我学不到什么,但是亚当·斯密就不一样了,他教了我很多知识。
(2)关于问题选择:
(有选择的思维方式)在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你们问什么,我就答什么,我总是挑自己想回答的回答。这是我的一种思维方式。我琢磨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琢磨如何才能避免那样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良多。
(将问题分类)我有一种思考问题的分类方法,我教给你们。很多特别难的问题,我给它们专门建了一个类别,这个类别的名字叫“太难”。对我来说,太难的事有很多,我想都不想,直接把它们扔到“太难”的类别里。简单的事很少,但我只做简单的事。这就是我思考问题的分类方法。
(读题最重要)把问题彻底想明白,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通过反复推翻自己锻炼思辨能力)我的标准是这样的:我有一个观点,别人持有相反的观点,除非我能比别人更有力地反驳自己的观点,否则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发言权。不断练习这种思维方式,你总是在证伪,总是在拷问自己,可以减少自己的无知。
(3)思考问题的原则:
(什么是机会的来临?)做投资的秘诀在于,少数几个大机会,你确实能看出来。当属于你的大机会出现时,你能看懂,别人看不懂。像我说的,只要把这少数几个大机会抓住了,那就足够了。
(警惕误区)想要什么,就立刻要得到,这样的人不但一事无成,还可能坠入深渊。
(主动消除成见)我做过很多傻事,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成见作斗争。消除错误的想法是一件好事,我把消除错误的想法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在生活中,很多人抱残守缺,他们满脑子的旧思想,新思想根本进不去。有句德国谚语说得好:“ 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所有人都有这个问题。
(绝对不要盲从要保持理智)如何才能不做发疯的大多数人中的一员,而站在保持清醒的少数人的一边?我们务必牢记吉卜林(Kipling)的嘱咐——在身边的人都失去理智时,你要保持清醒。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公司高管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能力圈)充分认清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限制,谨小慎微地在限制范围内活动,这是赚钱的诀窍。这个诀窍,与其说是“ 谦卑”,不如说是“有克制的贪婪”。我和沃伦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很清楚有很多事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谨小慎微地留在我们的“能力圈”之中。我们都认为,我们的“ 能力圈”是一个非常小的圆圈。
(复盘思维,在公司管理)最近,我结识了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首席执行官。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告诉我,他们定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收购策略。这样的制度非常好。如果人人能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可以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很多人总是逃避,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预期管理思维)要想幸福,第一条,降低自己的预期。这一点是你自己能掌控的。总是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注定一生痛苦。我非常善于降低自己的预期,因此我活得很好。
(另一视角的国人分析)美国是靠向欧洲举债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崛起靠的是自力更生,他们把一半的收入存了起来,他们特别擅长延迟满足。中国人的问题是赌性太重,特别迷信运气。迷信运气的人很无知。不能信运气,要信概率。(很厉害的心态精简建设)有些东西,不是谁都能学会的。有的人,他天生就是比你强,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法和人家比。面对这个事实,我的心态是“ 无所谓”。我们能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因为我们善于远离难题。我们只是找简单的事做而已。(用擅长的事情找出缺陷)像我们这样做投资,你只需要在股票市场中找到定价错误的机会。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去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筛选,找出定价错误的机会。我们讲的东西是非常基本的,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了,就足够了。
(机会成本理论)有智慧的人善于比较机会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投资范围越广,投资机会越多。投资范围广是好事,但是投资范围广,也容易脱离自己的能力圈。我们的投资范围很广,但是我们很少离开自己的能力圈。在我们浏览的投资机会中,有90%到95%被我们判定为不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之内,我们看不懂,直接就不看了。
(长线任务要稳住)做投资,需要有点承受能力。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既然做好了长期投资的准备,当遭遇50%的下跌时,你就得坚决顶住,别吓得屁滚尿流的。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们,好好修炼自己,当遭遇50%的下跌时,要做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值得思考。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参考用书:
《芒格之道》
《结构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