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反复观看的一本书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也ok~

先插一句话,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加星标,有可能收不到推送。某些错过文章的朋友们在问,这里告诉你为什么。以及,为还能偶遇到的lucky朋友们鼓掌!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和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大家好,我是小游。
大家看书,担不担心不实用?今天这本,完全不用担心这种情况...或者说,是太实用了,展现出了生活中我们很多忽略的问题。
在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有时只需要基础的联系,便可以产生不同领域知识碰撞的巧思,增加知识的利用率。反之则会流于表象,所看所思拘于表面、肤浅之处,解决问题的手法也会相对粗暴。
《置身事内》就是这么一本书,有启发,且实用的一本书。

今天的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
1.书的精华简介;
2.如果内容您感兴趣,觉得这种书一本不过瘾,相关书推荐;
3.《置身事内》中分析房价问题的推论展示。(这部分容易观感疲劳,有兴趣可了解~)

1.
这本书对于经济现状以改革推进的视角来梳理,讲的比较透彻,但仍然较为克制。单独讲经济学并不够吸引人,我觉得值得看的地方,更在于系统重现了有价值冲突的双方的博弈过程,以及如何取胜,“潜规则”这一部分很有现实意义。

大到政策如何达到预期效果、地方政府的运行规则,
小到体制内的上下级关系如何运作,利益冲突如何协调。
也算讲了很功利市侩的一面,对于潜规则与人性挖掘进行初步探讨,很有实践启发。
比如:
1.不要错把博弈结果当成了博弈过程。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与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协调和解决机制,是一切的基础。
2.县官不如现管。
3.现实中往往是下级也就是执行一级掌握主动和优势,上级要尽量想办法解决信息差的问题,才能掌控主动。
4.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要非常有技巧地逐步“减少对方的利益”,而不要在初期就过于侵蚀对方利益。比如“税收返还”机制,确保企业增值税收入和改革前一样,新增部分才和中央分成3/4。这一举措使国家财政增加超过20%。

5.上级下级的利益天然存在冲突,想要化解就需要设立有效的机制去激励下级完成上级的目标。如果能让双方对利益和代价的看法趋同,就能化解很多矛盾。
6.政绩和晋升无疑对地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非常重要,却无法激励绝大多数公务员。他们的日常工作与政绩关系不大,晋升希望也十分渺茫。
7.做任何事都有代价,最优的结果是让效果和代价匹配,而不是不计代价的达成目标。若不加约束,尽情挥霍手中资源,大肆借债,寅吃卯粮,来推高增长数字。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最优的。
2.
按照《置身事内》的索引,又看了很多相关题材的作品。这类书都不错,实用性很强。有一些特别推荐,写得非常真实;还有一些是外国学者的著作,浅显易懂。

直接上书单吧。非常推荐的是以下几本:
1.《小镇喧嚣》
2.《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3.《治理中国》
4.《乡土中国》5.《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6.《中国是部金融史》
7.《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到这里就差不多啦。以下慎入,可能非常枯燥😏...
3.
这本书主要的主要部分是将经济学和政策结合,讲二者如何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又不局限于经济学,确切地说,是教人分析政策和产生的影响,并合理决策。
以下将系统展现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

比如谈房价上涨问题。作者认为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的大幕就此拉开。意味着房子的需求增长。二是土地新法的实行,确立了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无论是转让、建设还是其他与土地有关的事项都要经过政府。
这就将我国改革的动作体现在经济曲线中。

之前和大家讲过,经济学有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就是联系,如果将某一举措和它之后产生的反应联系起来,所关联的链条越长,对于问题的剖析理解就越透彻。
有趣的视角是,将经济学原理和现实政策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今天我们还可以延展的更多。很类似我们在宪法课堂上讲几次修宪带来的后果。比如以土地为一条线:
土地:
1988年修宪,那年是私营经济的元年,也是下海浪潮的开始。首次允许转让土地使用权; 
1993年修宪,邓小平同志南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当然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碎片化的土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让规模农业难以发展。)
1999年修宪,江泽民同志再次调整土地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将土地往回收拢。试图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
2004年修宪,解决不了,土地回收不上来。于是土地政策变为:“征收或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这一年成为了房地产元年。
注意细节都在2004年这里,法条中有个冷知识,“补偿”和“合理补偿”不同,“补偿”意味着不一定支付和土地对等的对价(可能很少)。

这也和《置身事内》这本书中所写的,开发商以相对低的价格拍得土地然后再以高价卖出的现象所联系。
但是中间商的好景不长。土地资本化很快开始,地方开始通过卖地获得收入,这就开始将价值注入原先只能收获粮食价值的土地中,卖地,交换,流通,抵押,几层价值累加,从而导致土地资本膨胀。
如果说哲学是思维广播体操,通过追问理清自己的头脑;那么经济学,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效果更佳——大家可以试着用自己的领域知识来解释现实,来分析政策。很有趣!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不必赞赏,心领啦大家~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