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排名,你每天都在做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也ok~

先插一句话,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加星标,有可能收不到推送。某些错过文章的朋友们在问,这里告诉你为什么。以及,为还能偶遇到的lucky朋友们鼓掌!
难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负担不起的金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时光,去见识那个社会吗?
——巴尔扎克《高老头》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大家好,我是小游。
曾经,对于浪费时间这个问题的解法,只有简单粗暴的一句:
“如果你的每小时价值50美元,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你是否愿意为你过去的一小时付50美元?”
现在,这个问题应该更深刻。
如果玩耍和陪伴朋友,无所事事地放空,那么这是一种生活的调剂,这不是浪费时间。
事实却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休息,反而感到焦虑和疲惫,自责和空虚。
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扰,那就对这些行为按下暂停键吧——

1.手机性焦虑
打开手机,漫无目的的刷东西,然后浪费了时间进度又受影响心情就更差;疲惫,陷入一种不想跟人说话,也不想回任何微信,每天关机又开机,就是断不开和手机的联系。实际上,又累又不快乐。
2.以积累为名,纵容自己的懒惰。
很多时候人是这样的,脑子里产生了摸鱼、休息、打破计划的冲动,却需要找到一个理由。矛盾如:因为工作疲倦,所以去散步顺便减肥——然后在散布途中暴食。快乐减半,锻炼也没有。其实这就是正常的欲望和懒惰,类似的,还有以学英语的名义看美剧···

将学习和娱乐分开。其实,在明知意志薄弱的时刻,在本身就需要很长时间锻炼才能习得的能力面前,尊重长线任务的客观现实,然后更自由和坦然地面对生活是更好的选择。察觉到隐藏的疲惫下的放松需求,微微一笑地去玩儿。
3.关心别人的事
有一句话这样讲:“人类最无聊的脑活动之一:思考别人怎么看自己,人生最徒劳的事情之一:太在乎不在乎自己的人。”这个行为可以无限拓展——
分手后思考对方在干什么/思考朋友为什么不分手;
发条朋友圈之后接下来两三个小时都在想发的怎么样、别人会怎么想;

担心旁人看法,以至于自己止步不前。我很欣赏穆勒在《论自由》中对每个人行为限度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所应负责的部分,仅仅是不干预和伤害他人——在此范围外,都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不被干预的空间。
4.不做预期管理,不及时止损
很多人对于预期管理并不重视,他们往往在面临困境时不去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反而一直投入。他们希望情况能够好转,然而事实却并非总是如此。
我们应该学会预测和管理自己的期望,及时调整计划,并且在需要时果断止损,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投入中。
5.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和内耗是指我们陷入思维循环中,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却得不出任何结论。当你注意到自己脑海中在不断地“重播”某事件或担心某些你无法控制的事件,请你承认这些想法消极且负面,并对生活毫无用处。
缅怀过去,对于过去某件事似乎可以做的更好,
被不存在的恐惧吓倒,不懂得把思考中的虚假的恐惧和当下的现实区分开。这会在无形中浪费很多时间。

比如卡夫卡先生的小画
6.无用应酬,计较小事
每天路上不顺路的搭伴、不想参加的团结、不想迁就别人的晚餐···有算过这种“不情愿地陪伴他人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吗?

其实,这些空余时间充满了各种可能,可以补觉,可以阅读,可以去喝自己喜欢的咖啡,联络真正想联络的朋友。
7.不考虑成本地试错,不考虑机会成本和概率
经济学的视角中,机会成本是做一件事情时,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机会。放弃目标优先级排序,草率地确定目标,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的路径。这恰恰带来了很多无用的尝试。并且可怕的是,“时间”经常不被看做成本。
成功是一道概率题,只有做通常成功率最大的选择才可能赢。
8.制定完成不了的计划然后躺平
不停地更换目标,更换喜好但却没有耐心等待回报的机会。期待指哪打哪,快速反馈。这个时代“快”是一种病,是一种幻觉。真正最有可能制造出完美计划的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人们往往会在“快”的幻觉中放任自己行为的偏差(计划是12345,实际上去打游戏聚餐)。
这里,最有价值的方法,就是以“自己最有可能拥有的最好的一天”来做计划。
9.不去“训练那只猴子”
逃避最重要的任务,去做不重要的任务,沉迷方法论,完事先找捷径和技巧。要先去做,在执行的过程中,遭遇问题,再去针对性地寻找解答。去做,永远比看教程要有用。
如何让猴子用键盘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很多人的做法是,先要为猴子搭建一个可以让他坐着的平台,而不是训练猴子。

搭建平台,做各种准备工作,去找途径甚至捷径,其实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隐藏在这些行为之后,那就是:逃避最应该做的事情。
一方面他们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他们还能在时间表上表现出自己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10.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质和内耗
承认吧——完美主义是一种局限;再深层看,是一种逃避。对解决问题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着并不多,很多人在一件事的全貌和框架未构建好之时,就开始陷入细节,因为某个细节而停滞不前,丧失信心和勇气。
往往是为了逃避——谨慎地观察事物全貌并做出一个系统的计划。因为归纳,编码,系统化地思考问题,更让人退却。他们宁愿执着于一隅直到耽误进度最后草草收场,也不愿意安排好每一步。
及时止损!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