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怪圈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今天和大家闲聊,分享一下最近的思考。
“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幸存者。”“谁也没有上帝视角,当时所做的任何选择在之后都可能会后悔。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不要过于在意当下的得失。”
大家好,我是小游。
困扰人类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求之不得,是庸人自扰,是无端焦虑。
在中国,还有一种特有的痛苦,那就是对权力的极度崇拜。

曾经有人总结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之所以厌恶贪腐,只是因为自己不是那个得利者。”不可谓不深刻。
但我更喜欢卢梭的这句:
“人们先天就会有两种倾向,制定规则去约束别人,或者努力使自己成为那个例外。”
就是这两种天性,让人们陷入了无聊和痛苦的怪圈。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天,讲一个我最近发生的事情。
她引起了我对 “人为什么会痛苦和如何摆脱痛苦”有了新的答案。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思考或启发。

最近,我有一个在上大一朋友进了看守所。
案情非常简单,朋友骑摩托不小心撞了一个同样的摩托佬,他自己也受伤住院。但是对面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抢救无效死亡。
事情发生后,还是很容易嗅出“刑事责任”的现实可能。于是我询问朋友的妈妈具体情况。阿姨说,“现在在托关系,希望能把责任判定成五五分。”(如果是全责的话,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了)
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收到了朋友被羁押的坏消息。期间阿姨尝试各种疏通关系但是没能改变结果。
并且由于阿姨的道歉不及时,被害人家属拒绝谅解,所以让朋友几乎没有减轻处罚的余地。
所以意识到当时的决策失误,她一方面后悔没有早一点联系家属求原谅,
另一方面,在即将面临真实的刑事责任,儿子即将被大学开除时,阿姨感到非常痛苦,甚至认为司法不公,自己才是受害的那方。

所以我不禁想起芒格的一句话“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幸存者。”。这是他对自己和年轻人的勉励,也是对这位阿姨痛苦的解答。
我们所说的痛苦,焦虑,不甘,其实更多是一种偏见和自私。
因为如果再来一次,阿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仍然是:
1.帮儿子脱罪,首先否定刑事责任。
2.如果先去找家属承认错误,承担责任,面临着被录音落人口实,被多索要赔偿金。
这种自私和偏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丹彼得森教授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自我中心会导致虚无主义。

会导致人们思考那些世界运转的前提,思考不清,或者没有可以被自己认为有意义,就会觉得现实毫无意义。常常感到痛苦和不公。
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以自己为坐标系。比如谈平等,仅针对在自己阶层以上的人,而对在自己之下的人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鄙视;
 或者以追求平等为名谋求更多的特权,认为能够让自己也得利才是公正,认为其他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利益,自己也应当如是。
我曾经认为这样的观点仅仅会影响事情判断或者价值观问题,但我现在发现这样想的人也会很痛苦。
就像这件事情的主人公阿姨,在她擅长的领域中,他们的通行证就是人情社会,互相帮助,或者在评职称之际去送礼。
但是这套方法在法院那儿行不通,她不仅感到无力,更多的是痛苦,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法院的关系,手中没有公权力。

但这种痛苦是一种庸人自扰。
她在自身的行业中,其实已经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但她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有价值,或者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多。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看成强者的视角,或者认为强者视角是对的;
而在事情失败或感觉不如意的时候,又认为自己是弱者。
但是我发现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和主流价值观相反,和很多名人、偶像的观点也不同。
比如芒格,他就总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极为有限的人,他觉得自己改变不了世界一点,面临不公正的境遇,只能通过自己不断调节来变好。他还划定了一个自己的能力圈,认为世界90%~95%的事情,都是自己不能做的。

比如罗翔老师,在面对大家的认可、疯狂涌来的名利时,他在每本书的序言和各种公众场合中,都会表达自己所得是幸运。而当自己失去这样的幸运时,会安然接受自己的离场。

比如李笑来,在面对很多的所谓内幕或者操盘手、割韭菜的怀疑时,他写《韭菜的自我修养》回应,通篇只谈自己如何研究股市,下了多大的功夫,而韭菜不会调查研究,更多依靠玄学或者赌石一般的运气。

现实情况是我们不总是站在强大的一边,在当时的情境下往往做出任何选择,在之后看都是不够好的。
而一旦我们做出了在事后看来错误的选择,那种挫败与痛苦又会让人们把自己贬入尘埃。
但如果我们让自己站在正确的一边,站在自洽的一边,那么,无论短期选择了什么或遭遇了什么,面临什么外界干扰,都不会影响我们。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他认为人的存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痛苦的,因为人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和解决当下的问题; 
而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不对当下的事情做出好坏的价值判断,开始关注“普遍而长期的认可与追求”是什么,同时也认可了他人的各种生活方式。
这个阶段中人们仍然会痛苦,虽然摆脱了和他人的对比的不平衡和短期的纠结,但也会意识到普遍的认可自己仍然有时会做不到。
第三个阶段就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追求。
人们在第二阶段开始摆脱痛苦和虚无,停止对意义的追问,停止用自身解释世界的狂妄。
超越了感官欲望,超越了当下和短暂的评价标准,认识到无论怎样选择将来都会后悔,无论多么奋力,都会面临山高海阔的世界的变数和数不清的高手。
才会开始获得一种承认。这种承认,才会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存在。
不是从别人和社会那里获得不确定的认可,而是自己认可自己。

看到自己长远和崇高的追求,就去自顾自地实现。
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不受他人“凝视”的影响,不为自己的无心之失而陷入内耗的漩涡。
就像康德说过“道德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幸福,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的幸福。”。
这样,人们得以幸存,然后平和、乐观地保持成长。

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下自己处于那个阶段,摆脱痛苦和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