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纯洁”悖论


篇章:古罗马文明——帝国岁月
上期说到,君士坦丁一世登基后,基督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基督教内部却出现了分裂,而闹的最凶的是迦太基教会,他们甚至把“官司”打到了皇帝那里。
那君士坦丁一世会作何处理呢?
1、纯洁“悖论”
告状的人是多纳图,他代表了基督教里的“严厉派”,主张严格筛选主教等神职人员,尤其是那些被罗马逼迫没有殉道,而是“背教”的人,是绝不能再担任神职人员的。
因为在多纳图看来,神职人员关乎教会的根本,所以必须是“纯洁”的,否则教会也会被污染。
可按照他的标准,那大部分人都当不了神职人员,不仅那些“背教者”没有资格,即便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只要他参加了罗马的正常娱乐活动,比如观看过赛马,角斗比赛,也当不了神职人员,因为基督教是反对世俗生活的,所以他们肯定算不上“纯洁”。
进而,由这些人所主持的仪式也就无效了,比如,由他们主持洗礼,吸收新教徒入教的仪式就要重新举行,由“合格”的人再主持一次。
可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而且,这还会动摇普通教众的信心,试想,如此神圣的仪式说无效就无效,那信徒们会如何看待教会?
而这些肯定不是君士坦丁一世想看到的,因为他之所以支持基督教,并不是因为他信教,而是想利用基督教稳固统治。这样一来,他就需要一个团结、统一的教会,而不是整天搞分裂的教会,所以肯定不喜欢多纳图这样的激进分子。
果然,在公元314年的阿尔勒会议上,“多纳图主义”被判定为异端邪说,多纳图本人也被驱逐出教会。
按说事情到此就应该结束了,但没想到,这才只是刚刚开始,此后“多纳徒主义”一直盛行于北非,而且分裂活动从未停止,直到穆斯林征服这里才被压制下去,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袖手旁观
因为阿尔勒会议后不久,君士坦丁大帝就撤回了决议。
原因是,他想起了更重要的《米兰敕令》,里面规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宗教信仰,所以阿尔勒决议违背了这一精神。
而在皇帝眼里,《米兰敕令》显然更重要,因为它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基督教,尽快壮大基督教势力,帮助他维护统治。
至于多纳图分裂,则主要集中在北非,没必要出台一项全国性的决议来处理此事,那样就小题大做了。因此,“多纳徒主义”便存活了下来,并一直发展。
虽说多纳图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但也没有被消灭,而这就耐人寻味了。因为既然皇帝选择袖手旁观,那么多纳图主义就获得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它的观点完全是错的,那么就应该在教会内部的竞争中被淘汰掉。
但现在它没有被淘汰,这就有意思了,难道说它的观点是对的吗?
3、纯粹vs世俗
这样说也不对,因为如果它的观点是对的,那就应该取代主流,成为正统,但它始终只在小范围传播,并没有发展起来,那这算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多纳图主义观点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反映了基督教发展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督徒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是向早期基督徒那样,过一种纯粹的宗教生活;还是像现在这样,过着一种世俗生活呢?
这是当下基督教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基督教发展方向的问题。
多纳图的观点是:过纯粹的宗教生活。
他的观点没有错,但做法太极端,完全搅乱了基督教的正常秩序,所以错的只是方式方法而已。
也正因如此,多纳图主义才一直没有消失,但也没有发展壮大。而这也反向说明了多纳图所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至于多纳图主义没能解决问题,不代表问题就会被搁置,更不代表没有其他人来解决。
那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4、修道“伊始”
其实,要过纯粹的宗教生活,不一定要像多纳图那样,强迫别人改变,也可以远离世俗,只改变自己的生活,而这就是另一种解决方案——修道主义。
修道主义源于修士,而“修士”这个词是希腊语,意思是“独居者”。他们过着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独自修行的生活,而沙漠则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当然,他们也不是生活在滚烫的沙子上,而是寻找一片绿洲,或是一个隐蔽的山谷,再或是荒废的墓地,这样才不会被人打搅。
最早的沙漠修士是保罗,他不是使徒保罗,而是埃及底比斯人,生活于公元3、4世纪。
据说他年少时父母双亡,姐夫谋夺了他的家业,还试图陷害他,于是他逃到了沙漠中的一处山洞,过起了隐居生活,食物只有棕榈树的果实,衣服则只有棕榈树的叶子,其他什么也没有。

后来,乌鸦每天给他送来半块儿面包,于是,就靠着这点东西,他竟然活到了113岁,而人们之所以会知道他,是因为一位叫安东尼的基督徒发现了他。
据说安东尼梦到了有这样一位隐居者生活在沙漠里,于是就去寻找,而找到保罗时,保罗已经113岁了。两人长谈了一天一夜,还一同分享了面包,得到了基督共同的祝福。而等安东尼再次来找保罗时,他已经去世了,所以保罗至少活了113岁。
这个故事只有一位当事者安东尼,除此以外再无目击者,所以安东尼的身份就非常重要了,而恰好他是修道主义的领袖,被称为“修士之父”。
那安东尼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又为何要创立“修道主义”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