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 | 人善被人欺


关键字:巴比伦之囚
上期说到,摩西作为犹太教的创教者,他的事迹当然要被《圣经》大书特书,但在一些隐蔽的地方,《圣经》却对他明褒实贬,有意打压。
比如,犹太教不主张与外族通婚,而《圣经》却为摩西“安排”了一个米甸女子为妻,而不是一步到位,直接安排个犹太人为妻,这就让人怀疑《圣经》的动机了。
那《圣经》这样写,到底是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还是另有隐情呢?
1、性格矛盾
实际情况恐怕相当复杂。
对于历史上是否有摩西这个人,学界都存在巨大的争议,就更别说判断他娶妻生子的真伪了。
这不仅是因为摩西的生卒年完全无法考证,更是因为关于他的故事,实在是太过离奇,听上去更像神话传说,而非生平事迹。
除此以外,《圣经》对摩西性格的描述也极为矛盾。
一方面,他被描述得专制霸道、脾气暴躁,甚至是粗野蛮横。比如,摩西到何烈山觐见上帝,并请来“十诫”的石板后,发现族人竟然去拜金牛像,于是,“他就发烈怒,把两块法版从他的手中摔掉,在山下把它们摔碎了。”

可另一方面,他又被描述得极为温和、极有耐性。比如,圣经里的《民数记》就说:“摩西为人十分谦和,胜过世上所有的人。”
这样的人简直像个“工具”,需要他发怒的时候,他就能发怒;需要他怀柔的时候,他就能怀柔。
可真实的人会这样吗?
2、“两个”摩西
通常来说,人的性格应该是稳定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应该有太大变化,就算要变,也应该经历重大的变故。
可在摩西的两种性格之间,我们不知道他是否经历过变故,而如果没有经历变故,那就意味着,摩西的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这实在是太蹊跷了。
据此,著名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摩西其实有两个。
一个是从埃及来的领袖,另一个是米甸的祭司,两者同名,但不是一个人,而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对摩西的形象进行“整形”。
弗洛伊德认为,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的,肯定得是具体的人,而不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上帝。
因此,就算摩西从埃及带来了一神教思想,那他建立的,也不会是拜上帝的犹太教,而是拜摩西的“摩西教”。
但犹太人显然不喜欢一直生活在摩西的阴影下,因为摩西是军事统帅,而非精神领袖,所谓“慈不带兵、义不养财”,作为一名杀伐果断的将军,摩西的性格肯定不讨人喜欢。
于是,在摩西死后,犹太人便改造了“摩西教”,把它嫁接到了本土的神明身上,这个神就是上帝“耶和华”。
耶和华,英文写作Yahweh,直译过来叫“雅畏”,不过,在原始的希伯来语里,它是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写作יְהֹוָה,被称为“四字神名”。
而类似的四字神名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1931年,在迦南出土了一个陶片,上面刻的就是“Yahu”,可以直接音译成“雅胡”。
可见,犹太人的上帝,原本是迦南本地的神祇,被改造后,套在了“摩西教”身上,这才变成了犹太人的上帝。
而作为一个地方的小神仙,雅胡自然不敢那么“霸气”,因此,犹太教慢慢也变得温和,脱去了早期摩西的影响。
相应的,摩西的性格也必须随之转变,所以摩西后期的事迹其实是另一个摩西做的,两者因为同名,又都是犹太教的领袖,所以随着《圣经》的流传,慢慢就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摩西。
犹太教显然更喜欢第二个摩西,而如果犹太教一直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今天在《圣经》里,我们恐怕就彻底看不到第一个摩西了,甚至连《出埃及记》也没必要存在,因为那个上帝与第一个摩西一样,戾气深重。
但奇怪的是,随着第一个摩西渐渐隐退,上帝变得越来越温和后,《圣经》又出现了变化,开始重新呼唤那个杀伐果断的上帝,以及代表祂的“霸道”摩西。
我们不仅好奇,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已经“隐退”幕后的摩西,又重新走上了前台呢?
3、“枢纽”
因为发生了“巴比伦之囚”。
犹太人生活的环境其实一直都非常险恶,而如果我们摊开地图,就能更深刻的感受到犹太人的生存压力。
犹太人生活在西亚和北非之间,这里大部分都是沙漠,只有一小串地方适合生存,叫“新月沃地”,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它西起埃及,东至波斯湾,呈一个新月的形状。

在新月沃地的范围内,都有江河滋养,比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约旦河,所以土壤肥沃,适合生存。
而在这之外的广袤土地,则受到亚热带沙漠气候的主导,完全是一片沙海,只有零星的绿洲点缀。
可就是这片小小的新月沃地,却撑起了人类最早的几大文明,著名的苏美尔、古埃及、古巴比伦、亚述等文明,都在此生息。
由于新月沃地并不大,所以彼此高度依存,以便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比如,埃及的农业特别发达,所以能向其他地方出口粮食;但埃及缺乏矿产,只能到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去进口。
于是,处在中间的地区便成为了交通枢纽,而这里正是圣经里提到的“迦南”。
迦南非常狭窄,它的西边是地中海,东边是约旦河,而约旦河以东是沙漠,难以通行,因此,商队只能走狭窄的迦南。

也正因如此,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被大的势力反复争夺,曾经先后被古埃及和亚述帝国统治。
不过,这些大国对属地的管理很松散,只要称臣纳贡就行,并不会直接统治,因此,犹太人一直能保持独立。
可后来迦勒底人征服了这里,情况就完全变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人善被人欺
迦勒底人建立的王国叫“新巴比伦王国”,他们原本生活在两河流域下游,与迦南之间其实隔着亚述帝国。

不过,公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继位,成为新巴比伦王国最伟大的君主,他东征西讨,占领了整个新月沃地。
其中,在征讨埃及时,犹太人站在了埃及人一边,反抗尼布甲尼撒大王,因此,尼布甲尼撒破城后,就把犹太人都当做俘虏,虏到了首都囚禁起来,史称“巴比伦之囚”。

犹太人数百年来虽然一直在夹缝中求存,可从未当过阶下囚,而他们在新巴比伦这里却被囚禁了50年,直到波斯人推翻新巴比伦,才把他们解救出来。
于是犹太人痛定思痛,觉得不能再继续软弱下去了,必须奋发图强,否则早晚得毁家灭族。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怎样做,才能迅速走出低谷,重拾族人的信心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