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宗教vs哲学
上期说到,罗马战胜希腊后,俘虏了大量奴隶,其中就有许多文化名流,而对罗马影响最大的,叫波利比乌斯,因为他为罗马写了一部历史,用理性的目光总结了罗马成功的经验。
此后,罗马人就开始重视理论研究了,因为他们也想学希腊人,用理性指导生活。
但这谈何容易,因为此前罗马社会一直由宗教主导,对理性不屑一顾,所以理论基础十分薄弱,那怎么办呢?
1、向希腊看齐
虚心向希腊人学呗。
但他们学的重点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哲学,因为哲学就是研究宇宙原理的学问。
那罗马人都学了哪些哲学呢?
首先,罗马人开始向希腊学习时,已经是公元前1世纪了,那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先哲早已去世两、三百年了。
由于两人的思想博大精深,所以人们受他俩启发,便发展出了各种流派,而最流行的有三种: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
其中,对罗马影响最大的便是斯多亚主义,因为当时的罗马精英都信奉它,甚至后来还有人做了皇帝,并被人尊称为“哲学家皇帝”。
那为什么罗马精英们会对斯多亚主义趋之若鹜呢?
2、趁虚而入
这是因为罗马宗教式微后,在道德领域留下了一片“真空”。
要知道,罗马的宗教可不光是装神弄鬼的迷信,而是一整套对人行为的指导,并用仪式加以规范,最后成为罗马的道德律例。
比如,我们都知道,罗马军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十分遵守纪律,但他们为什么会遵守纪律呢?是因为他们“纪律手册”背得熟吗?
当然不是,而是他们的宗教仪式在起作用。
罗马最早是没有常备军的,每有战事都是临时征兵,而士兵在出征前都要庄严的宣誓。
但请注意,他们不是宣誓效忠罗马,而是宣誓效忠指挥官。而且,每次征兵都要重新宣誓,因为每次的指挥官都不同嘛。
正因如此,罗马指挥官才能拥有绝对权威,罗马的军队才更有力量。
可如今,随着宗教的失势,这些仪式也失去了约束力,所以整个道德体系都面临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哲学才能“趁虚而入”,趁宗教退潮时,占领它留下的空白。
但与宗教相比,哲学可谓一团乱麻、派系横生,没有统一的理论,那到底哪派理论能填补这块空白呢?
3、背道而驰
当然是最“讲道德”的哲学了。
在上述三种哲学流派里,首先被排除的是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并非怀疑一切,而是主张悬置判断,反对一切教条。
但这就与道德格格不入了。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条,就是一种判断,这样才有确定性,而如果一切都悬而不决,那人们就没办法根据道德标准采取行动了。
之后排除的是伊壁鸠鲁主义。
这种哲学在罗马上层很有市场,因此,人们也常常误认为它是“享乐主义”,是为骄奢淫逸、放纵生活开脱的理论。
但这种曲解显然不能击垮伊壁鸠鲁主义,因为真正的精英是懂得伊壁鸠鲁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区别的。
而文化的权柄并不掌握在那些似懂非懂的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知识精英手里,所以对伊壁鸠鲁主义恶语中伤并不能摧垮他们。
那他们为什么还是没能成为主流呢?
4、匹配失败
因为它是“感觉主义”。
伊壁鸠鲁继承了原子论的观点,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原子组成,原子碰撞分合,于是就形成了大千世界,而人也是这样形成的。
可既然人完全是物质的,那一切行为就都由感觉支配了,而感觉也并不神秘,就是人体的原子接收到外界原子后产生的变化而已。因此,人的行为就都是跟着感觉走的。
这样的理论如果放到今天,那一定很具有科学精神,但古罗马显然不在乎科学,他们需要的是道德。
而感觉的随意性太强,无法形成稳定的道德指引,因此,也不符合罗马的需求。
现在,怀疑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都被排除了,他们一个让人无法行动,一个让人随意行动,而这些都无法帮助罗马重建道德秩序。
于是,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斯多亚主义了,那它的表现如何呢?
4、追根溯源
信奉斯多亚主义的人叫“斯多葛”,其学说发源于古希腊,但它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罗马被发扬光大了。
之所以在希腊不被重视,是因为古希腊的思想流派太多了,而斯多亚主义又并非原创,所以在那里毫不稀奇。
其实,斯多亚主义是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在对话录《蒂迈欧篇》中构想了这样一个宇宙:
它是由一个工匠神创造的,工匠神不仅创造了日月星辰,还创造了诸神。不过,工匠神并没有创造宇宙的一切,祂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宇宙的规则。
之后,工匠神便不再介入了,而是把接下来的工作都交给了诸神,而诸神也不是随意工作的,而是要按照工匠神定下的规则创造万物。
当然,诸神也并非创造了万物,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了生命,也就是动物、植物,也包括人,然后生命再继续创造世界。
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世界里,宇宙是一级一级创造的,所以是“从一到多”的过程。
斯多亚主义继承了这套理论,并做了一些拓展,于是才更满足罗马人的胃口,那他们都做了哪些改变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