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共和制的局限
上期说到,自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便开始拓展海外殖民地了,于是,便有了正式的税收,目的是掠夺各殖民地的资源。
可问题是,元老院收税的效率一直很低,而屋大维上台后却能增产创收,那屋大维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不是他竭泽而渔,靠加大税率来实现的呢?
1、包税制
屋大维确实提高了税率,但却并没有竭泽而渔,而且地方经济还受益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屋大维之前,罗马人是如何收税的。
在他之前,罗马实行的是包税制。这是一种间接征税的方式,也就是说,国家不直接征税,而是把收税权授予个人,由包税人替国家征税。
而不管包税人能不能收上来税,反正他都得先把税款提前交给国家,可想而知,这只能是一笔固定的税款。
实际上,包税制并不是罗马人发明的,希腊雅典早就使用过,我们以前也详细分析过利弊。
它的主要弊端在于:国家控制不了包税人,如果包税人收多了,国家也不会多得。
而包税制最大的好处,则是转移了风险,国家旱涝保收。
但所谓风险与收益并存,不愿担风险,就没有高回报,这个道理不仅对个人适用,对国家也是一样的。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古希腊和古罗马还要使用这种制度呢?
2、“先天缺陷”
因为他们都还停留在城邦时代,管理能力有限。
比如,罗马共和国的管理机构是元老院,可虽说元老院有好几百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实际上,他们只负责出谋划策,但任何人都无权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事务,而是要委托一位代理人去执行,最典型的就是打仗,元老们只负责制定战略目标,最后执行任务的还是执政官。
而元老院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模式,所以税收工作也不例外,他们肯定得找包税人。
可以想见,这种管理很死板,元老院也只能收土地税或人头税,因为只有这样标的明确的税种元老院才能给包税人定价。
但问题是,这两种税都是典型的农业税。
可罗马守着庞大的地中海,贸易十分发达,而这部分税款元老院却望洋兴叹,因为他们没法计算包税价,所以就难以承包给收税人。于是,罗马的财政税收便始终无法突破。
现在问题找到了,那屋大维得怎么突破呢?
3、另辟蹊径
其实,只要问题明确了,那思路自然就清晰了,既然问题卡在元老院授权上,那绕开授权不就解决了吗?
可怎么操作呢?
屋大维的办法是当元首。
那当元首与收税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元首”。
元首的拉丁文是Principate,其实,拉丁语里原本没有这个词,它源自Princeps,意思是“领导”,那领导谁呢?
领导罗马城的市民,也就是所谓的罗马公民,因此,屋大维是“第一公民”,拉丁语写作princeps civitatis。
不过,元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元老”,拉丁语写作princeps senatus。
之所以要分别领导人民和元老,是因为罗马共和国有两大议事机构,一是人民议会,二是元老院。
也正因如此,罗马共和国的全名才叫做SPQR,翻译过来就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不过,拉丁语里并没有这样的词来同时指代这两个角色,所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造了一个新词,也就是Principate。
而这个词也一直沿用了下去,后来就成了“元首制”一词。
既然元首是第一元老,那屋大维就不用受制于元老院了,收什么税、收多少、怎么收,都是他一人说的算。
而用这个办法,屋大维就成功突破了税收限制,那这样一来,他需要还用包税人来收税吗?
4、废除“包税制”
如果事情只进行到这里,那他还是得靠包税人,毕竟他作为帝国元首,显然不能亲自去收税呀,总得有人帮他收。
但屋大维一定要找包税人收税吗?
当然不用了,因为屋大维有内阁。
前面的文章介绍过内阁,简单的说,他就是屋大维的“幕府”——由幕僚组成的私人政府。
我们对比一下,包税人就好比是“淘宝”上的商户,屋大维是马云,商户卖货,马云只是抽成而已。
而成立内阁后他们则更像京东,屋大维是刘强东,内阁则是“京东”里的服务员,货物是刘强东的,服务员都得听刘强东的,他们自己只挣工资而已。
其实,内阁一点也不神秘,它就是另一套官僚系统而已。
罗马原本就有一套官僚系统,只不过他们都听命于元老院的,而内阁的运作机制并没有本质不同,只不过,他只听命于屋大维一人罢了。
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别,就让内阁的管理水平大大超越了传统官僚体系,那这是为什么呢?
5、效率不是一切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
元老院是集体做决策,而好几百人开会讨论,那效率肯定不如一人做决策的效率高呀。
但问题是,做事情不能只看效率,集体决策的效率虽低,但它更能保证集体利益。
当然,我们以前也说过,把集体想象成一个人,然后设想它有某种共同利益是不合适的。不过,集体决策最大的好处并非是找到了某种共同利益,而是能够服众,就算最后伤害了个别人的利益,那他心里也更容易接受。
相比之下,如果是个人替集体做决定,那要是伤害了局部利益,受害人还能同意吗?
实际上,屋大维采用元首制以后,就面临着这个困境,那他得怎么办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