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粮食分配
上期说到,屋大维上台后,罗马开始走上了集权之路,并且,他还成立了内阁,用私人幕府取代了元老院来管理国家。
那效果如何呢?
1、立竿见影
效果非常显著。
举个例子,公元前22年,罗马城发生粮荒,元老院对此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只好找到屋大维,希望他能救人民于水火,而屋大维很快就从各省调来了粮食,化解了这场危机。
事情还不算完,此后罗马连年闹粮荒,而元老院都无力解决,于是人民干脆包围了元老院,逼他们任命屋大维为独裁者。
这是很罕见的。
因为罗马与希腊一样,都实行广场政治,人们的公权意识很强,尤其是,他们已经实行了500年的共和制,习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活,只有爆发大规模战争,才会授予某人独裁权。
而现在的情况是,即便是在和平时期,罗马也总出状况,并且大家还束手无策,只能靠个人力量解决。
那这可就耐人寻味了,我们不禁好奇,屋大维为什么能凭一己之力,解决整个国家的危机呢?
进而我们要问,既然屋大维能从各省调粮,赈济灾民,那元老院能不能也这么做呢?如果能,那他们不就能化解危机了吗?
2、坐地分赃
事实是,元老院根本做不到。
原先,各省虽然由元老院管理,但元老院不可能直接管理呀,只能委派总督代管。这样一来,派谁去哪里当总督,就成了元老们的“分赃大会”。
于是,总督效忠的,就不是整个元老院了,而是支持他们当选的元老。
而像赈灾这样的大事,肯定需要元老院讨论通过才行,然后才能确定各省支援粮食的份额。
但这势必会牵扯到每名元老的切身利益,谁也不愿意吃亏,可以想见,如果几百名元老开会商议,那肯定会吵做一锅粥。
而屋大维主政后,接管了各省的管辖权,各省的官员要由他派遣,对他负责。
这样一来就不会扯皮了,屋大维让哪个省负担,哪个省就得负担;让它负担多少,就得负担多少,于是问题便解决了。
尤其是,屋大维并没有接管所有行省,而是一分为二:一部分还由元老院管理,被称为“元老院行省”,另一部分则由他管理,被称为“元首行省”。
两相一对比,高下立判,所以人们才会对元老院失望透顶,甚至闹到了围攻元老院的程度。
可难道说,元老院无力赈灾,仅仅是因为互相掣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家放下私利、一心为公的话,赈灾问题能解决吗?
3、“天灾人祸”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要知道,罗马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粮食危机,但没有一次是靠元老院解决的。
因为所谓的粮食危机,并不是罗马的粮食不够吃了,而是分配出了问题。
罗马早年实行自耕农经济,也就是耕者有其田,因此,粮食无需分配,大家都是自己种粮自己吃。
就算有人住在城里,他们在农村也有土地,也是自家产粮自家吃,就算有粮食危机,那也是因为旱涝灾害,大家不会把责任算到元老院头上。
但这种“好日子”只持续到了布匿战争。
战后罗马开始大肆扩张,掠夺奴隶和粮食,而这一下子就冲垮了罗马的自耕农经济,农民大量破产,于是吃饭就成了问题。
那怎么办呢?
4、乱象始现
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首先做出了粮食改革。当时的情况是,农民失业后只能进城,因为城里有粮食。
这些粮食都是从各殖民地掠夺来的,但怎么分配呢?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卖给大家,但卖方是谁呢?
要知道,虽说一开始这些粮食是掠夺来的,但殖民地归顺后就不能掠夺了,而是以进贡的方式,无偿提供给罗马城,因此,这些粮食并没有卖方。
当然,粮食虽然是“抢”来的,但运粮还是要花钱的,而这项工作都承包给了个人。
但这可不代表这些承包商就是卖方,因为粮食并不是他们的,他们只能挣运费钱而已,真正的卖方是罗马城,人们等于是向国家购买粮食,于是,格拉古兄弟就规定了粮食的价格。
可问题并没有结束,而仅仅是个开始。
首先,既然是售卖,那价格就应该是波动的,但为了稳定粮价,格拉古兄弟就固定了粮价,为每摩迪6.33阿斯。
可这个价格是低于市价的,于是,这就给了商人套利的空间,因为他们手上有钱,所以就可以大量购买,然后再加价出售。
但更大的问题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因此,各地进贡的粮食就不稳定,于是,在进贡不足的年份,国家还得从私人手里购买粮食,才能卖给大众,否则有人就要挨饿了。
而从私人那里购买的粮食价格肯定更高,而且罗马还得存储足够的粮食,以免来年青黄不接,所以粮食贮存也要算作成本。
这样一来,卖粮就成了政府的一项财政负担,罗马也因此频频爆发粮食危机。可见,从那时起,罗马的粮食危机就不再是因为灾害了,而是因为粮食分配问题。
但更严重的情况还在后边。
公元前58年,克劳狄乌斯担任保民官,他是激进的民主派,为大力讨好民众,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他干脆不要钱了,直接让政府免费发粮。
按说免费还不好吗?但没想到,这个政策一出,罗马城立刻陷入了混乱,并且后续影响一直持续到屋大维时期。
那这么做到底有什么不妥呢?罗马人又得怎样补救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