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 | 内阁登场


关键字:内阁vs元老院
上期说到,屋大维上台后,开启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元首制,至此,罗马结束了长达500年的共和制,开始走上了集权之路。
那它到底是种怎样的制度呢?
1、大权独揽
这种制度罗马以前貌似曾有过。
罗马刚建立时,曾实行了200多年的王政,那时罗马不仅有国王,而且国王还垄断了一切权力。
比如,国王有立法权,这是一个国家最有分量的权力,能够决定国家的运行方式。
同时,国王还有司法权。而按常理,立法权和司法权是要分开的,试想,如果一个人既可以制定法律,又可以审判案件,那他就脱离了法律的约束。
但这似乎也可以接受,毕竟,如果国王德高望重、处事公平,那这样做也并非不可。
然而更过分的是,国王还是大祭司。
要知道,在早期部落里,祭司可不仅仅管理宗教事务,而是管理一切行政事务,因为那时的日常生活都要符合宗教规范,所以宗教即生活。
这样说来,国王就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于一身了,这就等于裁判员下场踢球了。
但这还没完,国王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所以在王政时代,国王是真正的大权独揽。
而这些权力,屋大维统统都有,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就是过去的国王呢?
2、王国vs帝国
并不是。
罗马刚建立时,就是小小的罗马城,并且整个王政时代,罗马都没有走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
其实,何止是王政时代呀,就算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很长一段时间,他也只是小小的罗马城而已。要到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破罗马城以后,罗马人才痛定思痛,决心扩张。
这意味着,国王的权力虽然很集中,但由于罗马太小了,所以国王的权力也没多大,充其量就是个“市长”呗。
可到了屋大维时代,罗马已经统一了整个地中海,这时候,随便一个小小的地方总督,权力就已经相当于以前的国王了。因此,屋大维的权力可不是过去的国王能比的。
但问题是,过去罗马很小,就是个小小的罗马城,所以国王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权力都拢到怀里。
可如今罗马成了庞大的帝国,屋大维还能把权力都握在手里吗,他能管理过来吗?
3、内阁登场
当然管不过来。
实际上,当时屋大维就十分忙碌,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就说:“每天他都正襟危坐,每至日暮,当感觉不适时,就摆一张床在旁边……”
可见,屋大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恐怕都在办公。
但这样也不够,毕竟这么大的帝国,不能只靠他一人,因此,他还是成立了内阁帮他管理内政。
可要是这么说来,内阁不就成了另一个元老院了吗?毕竟当年国王就是为了方便管理,才成立的元老院。
其实两者并不一样。
元老院只是国王的“智囊团”,比如帮助国王制定法律议案,也就是说,元老院是个咨询机构,它本身并不是官职。
而内阁不同,内阁成员都有具体官职,比如,屋大维就任命他的儿子担任武官,负责管理军队。
其实,内阁对标的不是元老院,而是政府,它就是个缩小版的罗马政府,屋大维想用自己的内阁,取代正规政府。
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4、负责人制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内阁是私人幕府,完全听从屋大维的命令,而政府官员却是议会选举的,并不受屋大维控制。
但我们还是得深问一句,屋大维为什么要建私人班底呢,难道就是为了如臂使指,满足他的权力欲望吗?
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屋大维要管理的国家太大,问题太复杂了,远非现行制度能满足的。
在共和时代,罗马的大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他们有官吏提名权,各级官吏只是他们的代言人而已。
但选出来的官吏要对谁负责呢?
是对某个元老吗?好像不是,因为任何元老都不能代表整个元老院。
那是对整个元老院负责吗?好像也不是,因为元老院并不是一个人,其成员之间的意见往往不一致。
这样一来,元老院就很难插手具体的管理事务,他们唯一能期待的,就是选出有能力的官员,然后靠官员的个人能力来治理国家。
就以税收为例,在共和时期,罗马一直实行包税制,也就是把收税工作承包给个人。
包税人要先向国家交纳一笔固定税金,然后他便获得了收税权,可以向人民收税,至于收多收少,国家不管。
对国家来说,这样做省心省力风险小,但可想而知,税赋的大头儿肯定跑到了包税人的荷包里。
而采用内阁制则不同,内阁是有明确负责人的,那就是屋大维。
因此,屋大维就可以制定具体的税收标准。比如,他规定遗产税为5%,拍卖所得税为1%,奴隶售卖税为4%,关税为2.5%-5%等等。
这样一来,税收总额便不再是固定的了,而是会水涨船高,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
5、结语
屋大维采用内阁制确实提升了管理效率,但效率不等于效果,效率高也不代表效果好。
那屋大维改制后,管理效果到底怎样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