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 | 名存实亡的“共和国”


关键字:克拉苏vs庞培
上期说到,斯巴达克斯起义给罗马共和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政治野心家们借平叛之由,攫取了最高权力。
此后,所谓“共和国”便名存实亡了,但它又不是帝国,因为还没到一个人说了算的程度。而这种局面维持了40多年,从斯巴达克斯起义结束,一直到屋大维掌权都是这样。
那这时的罗马算什么呢?
1、个人vs家族
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罗马巨头国”。
这名字也并非全是杜撰,因为当时罗马就出现了“三巨头同盟”,而且还分“前三头”和“后三头”,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恺撒。
不过,要理解这一阶段的罗马,我们不能直接切到恺撒,而要从克拉苏说起,正是他开启了罗马的巨头政治。

之前我们讲了他如何平定斯巴达克斯起义,但那时他不是主角,斯巴达克斯才是主角。而起义失败后,克拉苏才开始角逐最高权力,他的舞台才真正展开。
要知道,克拉苏上台完全是凭自身实力,一点儿也没借助家族力量,而这就与传统贵族不同了,因为贵族当政得靠血脉传承,靠祖宗荫庇,是代表整个家族,被推举上去的。
就算大独裁者苏拉也不例外,虽说苏拉家道中落,借不上力,但他却获得了贵族的一致认可,所以他上台也是贵族意志的体现。
可克拉苏却完全不同,他仅凭个人财富,就足以支撑自己登上最高宝座,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那罗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物呢?
2、时势造“英雄”
当然是因为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也就是:大环境、制度红利、导火索。
这三点前几期曾分别讨论过,总结起来:所谓天时就是大环境。既包括商业发展,也包括奴隶经济,这些都为政治巨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谓地利就是制度红利。具体说,是苏拉搞国有资产私有化后,带来的一波制度红利,而克拉苏正好赶上了这波红利。
所谓人和,就是斯巴达克斯起义这个“导火索”。镇压奴隶起义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如果真有人愿意干这些“脏活儿累活儿”,那大家也是乐享其成的,因此,这场起义就给了克拉苏机会。
不过,既然是机会,那就不会只有一个人在争取,因此,克拉苏不可能没有对手,那他的竞争者是谁呢?
3、捷足先登
是庞培。

这又是罗马史上的一位“巨头”,庞培、克拉苏、以及恺撒,就组成了著名的“前三巨头”。
斯巴达克斯起义时,庞培正在西班牙作战,没时间带兵回来平叛,所以功劳都被克拉苏抢去了。
公元前71年,克拉苏消灭了义军主力,又把斯巴达克斯围困住了,准备对其劝降。不过,斯巴达克斯根本不准备投降,而是打算坚持到底。
这时,庞培刚好处理完西班牙的战事,于是匆忙带兵回来参与平叛。
斯巴达克斯看到庞培也加入了战局,便知道突围无望了,于是便玉石俱焚,与克拉苏拼命了。
按说,整个镇压起义的功劳都应该是克拉苏的,因为庞培回来迟了,没有与义军正面交锋。
但庞培不甘心,于是,他抓了5千名俘虏,抢先回去报捷,还把俘虏钉在十字架上,让民众以为他也参与了平叛。
这一下子就得罪了克拉苏,不过,双方并没有撕破脸,而是共同分享了战果。那克拉苏为什么会忍住这口气呢?
4、拥兵自重
因为罗马这块蛋糕太大了,克拉苏一个人吃不下。
要说清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他们回城时的情况。平叛结束后,克拉苏与庞培一同率兵回到罗马城,按惯例,他们要在城外解散部队。
这么做到不全是怕他们领兵造反,而是因为罗马是“兵农合一”的体制,仗打完了,士兵当然要解甲归田,回去种地。
可如今实行了募兵制,军人成了一种职业,他们早就不种地了,要是打完仗就把部队解散,那你让这么多人都干啥去呢?
所以当元老院要求二人解散部队时,两人并未从命。
当然,他们也没有带兵入城,而是将部队驻扎在了城外。元老院也没太坚持,反正这些人都是两人私募的,与其让他们解散成为流民,还不如让二人继续养着,只要部队不进城就行。
不过,有部队在城外坐镇,两人便底气十足了,而按照惯例,罗马最高的赏赐是凯旋仪式。
但两人下这么大血本儿,掏空自己的荷包招兵买马,当然不是图这些虚名,而是冲着执政宝座去的。
好在执政官一职是两位,而且两位还是平起平坐的,所以克拉苏才同意与庞培分享战果。
但这里还是有个小疑问,那就是:克拉苏能不能扶植个傀儡呢,这样他就不必与庞培分享权力了呀?
5、“同气连枝”
这就更不可能了。
要知道,克拉苏这次当政可非比寻常,因为执政官的提名权一直掌控在元老院手中,就算当年苏拉独裁,那也是元老院自愿的,因为他们要祭出苏拉这个“大杀器”,来打击新兴富豪势力。
不过这次却完全不同,因为人家大军就驻扎在城外,元老院根本没得选。
但即便如此,对另一个执政官的名额,克拉苏还是没有控制权的,毕竟,庞培的大军也在城外,人家也是冲着最高执政官去的。
这时若是两人打起来,那不是鸡飞蛋打,让元老院坐收渔利了吗?
克拉苏当然没那么傻,所以他才与庞培分享了最高权力。
可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大巨头共同执政,能相处好吗?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