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改革的方向
上期说到,罗马接连战胜迦太基与马其顿之后,就把殖民地拓展到了海外,不仅获得了大量土地,还俘虏了大量奴隶。
于是,罗马人开始扩大农庄规模,并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罗马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次飞跃,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按说这本来是好事儿,但它却引发了罗马社会的剧烈动荡,并最终导向了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改革。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1、深层原因
这是因为大规模使用奴隶会深刻改变两类人:地主和农民。
原先,地主虽然土地多一点,但也都是自己耕种,因此,所谓贵族地主,其实也是农民。
但现在不同了,他们完全不用种地了,而是可以住到城里,遥领乡下的土地,于是,贵族与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要知道,在罗马,农民和贵族都要上阵打仗。过去,他们一同生活在乡下,乡里乡亲,共同劳作,休戚相关;而现在,他们不仅成了陌生人,甚至彼此视作仇寇,那还怎么并肩作战呢?
不过,说到底,地主还是占了便宜的,所以恐怕即便知道不妥,他们也乐得闷声发大财,而奴隶制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农民。
本来,地主的土地如果种不过来,那应该雇佃农耕种,可现在奴隶十分廉价,所以破产农民就再也没机会务农了,只能流落到城市。
而农民到了罗马城则更惨,因为他们还是要与奴隶竞争工作岗位,而奴隶太便宜了,所以这些人还是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沦为贫民。
其实,农民破产远不是陷入贫穷那么简单,因为按规定,罗马人当兵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有一定资产,起码得能买得起武器,而现在,农民们一贫如洗,就不符合参军条件了。
那这样一来,罗马的兵源可就枯竭了,这时候,贵族就不能继续“装死”了,否则就要亡国了呀,而这才是改革的深层原因。
那怎么办呢?
2、视易实难
办法其实有两个:
一是复古,想办法让农民变得有钱,这样就能退回老路,重新踏上“亦兵亦农”的道路。
二是创新,改变旧制,发展新的兵源。
选那条路好呢?
这不是个好问题。从结果往回看,第一条路走不通,第二条路能走通。
但这是事后诸葛亮,毕竟谁也不是先知,所以哪种方法都会有人尝试。而如果不看结果,只比较两种方法的难易程度,那第一个方法看上去反而更简单明了。
因为它是恢复旧制,而旧制度曾经很成功,如果能恢复,岂非快哉,所以按照常理,应该先试试第一种方法。
这时,我们再重新审视提比略的土改就明白了,他就是想采取第一种方法,想办法走回老路。
那结果如何呢?
3、通往地狱的阶梯
结果失败了。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再次竞选保民官,要贯彻土改政策,结果贵族元老们冲进选举现场,乱棍打死了提比略。
他们甚至不让亲人收尸,而是扔到了台伯河里,可见贵族们有多痛恨提比略。
按说杀人不过头点地,贵族们至于这么激愤,连人家的尸首都不放过,恨不得挫骨扬灰吗?
贵族当然会愤怒,因为提比略破坏了政治规则。比如,当元老院不肯提交他的《土地法》时,他就直接把草案带上街头,鼓动平民给元老院施压。
这就不仅仅是破坏罗马的共和体制了,而是要把罗马带向“民粹”,搞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要知道,就算贵族地主可恶,大肆圈地,奴役国人,罪大恶极,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势力,但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成为提比略破坏规矩的理由。
因为以暴制暴只会让社会彻底失序,而一个再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要强得多。
于是,提比略要恢复旧制度,贵族们要维护既得利益,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觉得自己有错。
可如果谁也没错,那罗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4、逆势而动
公平的说,尽管罗马现在矛盾重重,但它确实比以前更大、更强了,而这些都是在旧制度下获得的,是旧制度的功劳。
但谁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呀,毕竟旧制度取得功劳后,情况就变了嘛。
其实,罗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贵族和平民一道努力,不断打破旧有的束缚换来的,所谓恢复旧制度,其实是在开倒车,而提比略做的,就是要带领大家走回老路,那能行吗?
我想,如果罗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话,那他自己都不会同意。只不过罗马不是人,它不会说话,而贵族恰恰是代表它发声。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是在夸赞贵族。其实,他们也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已,甚至表面上看,他们还是出于一己私利。
贵族的做法好比是“刹车”,他们虽不能推动罗马前进,但也会阻止罗马后退。
而提比略的做法则是“油门”,只可惜他把方向弄错了。提比略的做法看似为了平民,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实则是在“倒行逆施”,幸好罗马还有一帮贵族,他们及时阻止了这场错误的改革。
这么说虽然对死者不敬,毕竟提比略并无恶意,而且,他作为贵族,却能甘冒风险,为民请命,这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但现实不会赏善罚恶,而只会赏顺罚逆。
这一点,提比略·格拉古没想明白,持相同政见的人也没想明白,所以12年后,他的亲弟弟盖约·格拉古才继承了他的遗志,重蹈了覆辙。
最后,盖约也求仁得仁,也被贵族元老们逼死,尸骨也被抛进了台伯河。
而随着格拉古兄弟相继惨死,复古这条改革之路也就宣告破产了,罗马要想中兴,只能向前看了。
那新的改革家会怎么做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