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土地改革”


关键字:提比略
上期说到,罗马共和国后期,他们开始加速扩张,军事上一路高歌猛进,并接连消灭了迦太基和马其顿等大国,大有称霸整个地中海之势。
不过,战争是把双刃剑,对外的节节胜利,反倒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受冲击最大的是农民,战争掠夺来大量农产品,导致粮价大跌,农民破产。而进城务工后,他们又要与大批掠夺来的奴隶竞争,工资低得可怜,生活陷入窘迫。
可以说,他们已经被逼上了绝境,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站在十字路口的罗马会走向何方呢?
1、“妄自揣测”
当然是爆发。
不过,虽说农民是直接受害者,但真正爆发的反而是贵族精英,领头儿的叫提比略·格拉古。
按说,贵族与平民是对立的,农民破产了,贵族地主就可以趁机兼并土地,获益更大。而提比略恰恰是贵族中的豪族,是受益的一方。
那他怎么会站到平民一方呢?难道说,他是贵族里的异类,有良知,能看到了贫民的疾苦,要为万民请命吗?
这不是一个好问题。
揣测一个人的动机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个人还死了上千年,就算他著书立说,事迹广为流传也不行,因为你无法当面审查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就好比法官判案,那当事人一定要到场,因为法官必须直面当事人才能下判断,这样,法官才有义务对判决负责,道听途说肯定不行,哪怕再有理也不行。
揣测历史人物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无法直面他们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下判断,更不能妄自揣测他们的动机,而只能分析他们的处境,看哪些因素影响了其决定。
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提比略呢?
2、罗马政制
我认为,是罗马的制度机制。
上期我们详细说了提比略的职务,他是位保民官,专门为平民代言。
这期,我们再把这个职务放到整个官僚体系里,看它如何影响提比略的决策。
罗马的政治制度分两部分:一是立法制度,二是行政制度。
立法制度又涉及到两个部门:一个是元老院,另一个是人民大会。元老院负责制定法案,人民大会负责表决。
上期我们讲了这两个部门对提比略的影响,这期,我重点说一下行政制度对他的影响。
罗马的行政制度也分两条线:一条是贵族线,另一条是平民线。
其中,贵族线很好理解,就是普通官员的晋升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积累资历,最高能当上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这是罗马行政权力的主线,而这条线只有贵族能走,这一点古代社会都差不多。
罗马政治的亮点是平民这条线。这条线也极其简单,因为它只有一个职位,那就是保民官。
保民官不看资历,因为只有平民能当保民官,而平民都没有什么政治资历。
而且,平民就算当上了保民官,之后也晋升不了普通官职,所以资历毫无用处。
同时,保民官与其他官职的运作机制也完全不同,它不是1位,而是有10位。这十人也不分高低贵贱,完全平等。
之所以能平等,是因为他们不做具体的行政工作,而只行使监督权,哪项政策对平民不利,他们就能动用一票否决权。
从这个角度说,保民官就不是普通的行政职务了,而属于监察职务。
那这对官员有什么影响呢?
3、监察的本质
会影响到评价机制。
如果是普通官员,那就要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因为其业绩来自于上级的认可,具体说,是来自于元老院的认可,因为他们负责任免官员。
所以普通官员就是个零件,是罗马这部“大机器”身上的零件。而零件不能有自己的主张,一切行动都要服务于整体目标。
更关键的是,零件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想想看,要是一台自行车哪儿都响,就是铃铛不响,那不就坏了吗?
而保民官不同。
他不是机器上的零件,而是旁边的质检员。他是要说话的,因为他的任务就是挑毛病,不说出来别人怎么知道呢?
只不过,罗马的保民官不代表所有人发声,而只代表平民,因为他不是元老院任命的,而是平民大会选举的。
现在平民有了疾苦,那做为保民官,提比略能不做声吗?他要是不出声,那平民还能选他吗?
因此,他要是不想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那就没有别的选择。
可问题是,他本身是贵族,现在却站出来与自己人作对,这能有好果子吃吗?
4、事难两全
肯定没有。
但这也没办法,做事儿的人总是要得罪人的,只要别既得罪了人,又没干成事儿就行。
那提比略做成什么事儿了吗?
提比略要搞的是土地改革。他提议,要限制土地兼并,把多余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平价租赁给失业农民。
土改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上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在重复这种“分配—兼并—再分配”的循环。
如果再分配做的好,那王朝就能迎来“中兴”,要是处理不好,那就是改朝换代,推倒重分,而现在,罗马就走到了这个节点上。
我想,在古代的制度体系里,任何人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只能土改。所不同的是,操作手法有高有低,运气机会有好有坏而已。
那提比略的政治手段如何呢?罗马又会走向何方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