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古罗马文明——帝国岁月
上期说到,阿尔卑斯山虽然高大巍峨,但并非不可翻越,所以罗马人采取了“外线防御”的策略,在阿尔卑斯山以北驻防。好在山北有莱茵河与多瑙河两条大河做屏障,所以罗马帝国的防线就推进到了这里。
不过,莱茵河防线易守,但多瑙河防线却很麻烦,那怎么办呢?
1、战略腹地
传统上,这两条防线都要依托高卢腹地来防守。
这是因为整个高卢经济发达,又与意大利相连,是最佳的缓冲区,罗马人只要好好经营高卢,就能在莱茵河防线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防备河对岸的日耳曼人。
而多瑙河防线则没有腹地,因为多瑙河是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流淌。也就是说,它是顺着阿尔卑斯山麓流淌。这样一来,河的南面就是高山,所以没办法在狭窄的山河之间形成经济腹地,像高卢那样供养一支庞大的边防部队。
好在多瑙河与莱茵河的源头相近,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西麓,所以也可以依托高卢腹地的后勤供给。
但问题是,多瑙河太长了,全长超过2800公里,并一直向东流入了黑海。
也就是说,越往下游,多瑙河离高卢越远,所以多瑙河东段防线就不能再依托高卢腹地了,否则补给线就太长了,只能另选补给地,那选哪里合适呢?
2、多瑙河防线
一种方案是从意大利直接补给。
按说多瑙河离意大利其实非常近,两地就隔着阿尔卑斯山,要是没有它,那两地就应该是一体的。
可它偏偏就有山,虽说阿尔卑斯山是西高东低,到了东麓,山势就减缓了,有些地方已经能够翻越了,也可以直接从这里出兵,但却并不能大规模运送军资,否则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太不稳定。
这样一来,就只能继续向东,从更东边的巴尔干地区补给了,因为多瑙河继续向东流,就离开了阿尔卑斯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并在这里流入黑海。
但若想从这里补给,就要先派兵防守这里,也就是说,罗马人要防住整个多瑙河南岸,一直要延伸到黑海,可这对罗马人来说又是新的负担,为什么呢?
3、“求仁得仁”
因为这个防区与意大利不相连,需要先乘船到巴尔干半岛,然后再翻越巴尔干山脉才能到达多瑙河,所以“意大利——高卢”是一个防区,而“巴尔干——多瑙河”是另一个防区。
这意味着罗马要再设立一个军事指挥部,专门负责巴尔干防务,并且,它还得有足够的军权,能及时作出战略决定,不能事事都请示意大利,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但设立两个军区是有风险的,因为这容易出现两个军事中心,而罗马又是以军事立国,有了军事力量,巴尔干地区就可能与意大利分庭抗礼,不服从中央管理。
可没办法,即便有这个风险,罗马人也只能如此,否则就得收缩防线,在意大利本土驻军,而这是罗马公民不愿承受的,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在意大利半岛内部,如果收缩防线,在半岛内驻军,就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而在巴尔干驻军,那军费可以由当地承担,无需意大利负担。至于“风险”,那是整个罗马的风险,又不是他们自己的风险,所以他们根本不会管。
就这样,为了意大利本土的安全,罗马人又得跑到巴尔干北边驻防,于是很自然的,后来罗马就以这两大军区为基础,分裂成了东、西两大帝国,真可谓“求仁得仁”呀。
当然,帝国之所以分裂,倒不是两大军区有什么矛盾,为了分裂而分裂,而是因为罗马是军政制,储君需要掌握军队,才能顺利登上王位。
而一个储君肯定不能同时领导两个军区,所以自戴克里先开始,罗马就一分为二,由两个皇帝分别领导这两个军区。
不过,随着巴尔干军区不断壮大,帝国中心不断东移,两大军区还是产生了嫌隙,并最终引发了内乱,每次皇帝去世,东、西罗马都要争斗一番,然后才能归于一统,然后再分裂,再统一……直到罗马的国力内耗殆尽,再也无力统一,罗马便彻底走向了分裂,变成了东、西罗马两个帝国。
但这样一来,西罗马帝国的防御形势可就严峻了,为什么呢?
4、结语
因为东西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就不用派重兵把守巴尔干防线了。
当然,这不是说东罗马帝国会放弃巴尔干防线,但至少不用再管多瑙河中游了,因为那里属于阿尔卑斯山西麓,山后面是意大利半岛,所以那段防线其实是为了守卫意大利的。
现在东、西罗马都分裂了,意大利属于西罗马帝国,那东罗马帝国怎么可能还管那条防线呢?他们只要守好多瑙河下游,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可以了,至于多瑙河中游,那就让西罗马帝国自己操心吧。
但问题是,这段防线西罗马帝国恰恰没法防御,所以当初才设立了巴尔干军区。现在倒好,巴尔干军区做大做强后“单干”了,分裂出去了,不管多瑙河中游了,这让西罗马帝国情何以堪呀?
那西罗马帝国该怎么办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