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奥多西一世 | 最后的罗马帝国皇帝


篇章:古罗马文明——帝国岁月
上期说到,公元394年,东西罗马再次爆发内战,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虽取得了胜利,但不久就去世了,帝国再次陷入动荡之中,那风雨飘摇的罗马该何去何从呢?
1、正式分裂
狄奥多西一世的死是罗马帝国的分水岭,此前帝国虽然也是东西分治,但总能回归一统。可他死后,两个儿子继位,而此后东西罗马就再没有统一过,所以就正式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这也意味着,此后再没有“罗马皇帝”了,而只有东罗马皇帝和西罗马皇帝。
两国各自有自己的敌人,而他们对彼此的领土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打下对方的地盘儿也守不住,所以罗马虽然分裂了,但东、西罗马反倒没有什么矛盾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分别讲述东、西罗马的发展了。
让我们首先看看西罗马帝国这条线,因为它很快就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灭亡后又继续存活了1000年,所以我们先按下不表。
那此时西罗马帝国是个什么状态呢?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次子霍诺留继承了西罗马帝国,而此时他只有11岁,所以完全要靠斯提里科来辅佐。
那斯提里科是什么人呢,他又凭什么能辅佐小皇帝呢?
2、蛮族罗马
斯提里科是狄奥多西一世信任的人,曾多次为罗马立下战功。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是汪达尔人,是一名蛮族将领,选他辅佐新皇帝才能调动西罗马帝国里的蛮族兵。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此时的西罗马帝国已经成为了“空壳”,因为军队中能战的士兵都是蛮族兵,至于罗马士兵,战力早已严重下滑,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也名存实亡,比如“冷河战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冷河战役发生在狄奥多西一世晚年,是东、西罗马之间所打的最后一仗。
西罗马这边的统帅是阿波加斯特,他叛变后辅佐了一个傀儡皇帝与东罗马帝国对抗,而阿波加斯特就是一名法兰克人,也是蛮族将军。并且,他的部队也是一支蛮族部队,主力有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而罗马此时是由军人统治的,军队支持谁,谁就能当皇帝,因此,虽说西罗马还没有灭亡,但已经不是罗马人的罗马了,而是蛮族的罗马。
这样一来,别说霍诺留还只是个孩子,就算他是成年皇帝,也得依靠斯提里科这种蛮族将领。
那斯提里科能老老实实的辅佐小皇帝吗?
3、“顾命大臣”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阿波加斯特,还是斯提里科,都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自戴克里先把罗马变成专制帝国后,继承制度便渐渐有序起来,不再像“三世纪危机”那样,皇帝都是“黄袍加身”,是被军队硬架上去的。
因为军队也发现了,那样推举的皇帝根本坐不稳,只会把局面弄的更糟,以至于后来连军队都嫌烦了,都不愿意再推举皇帝了,甚至想过把推举皇帝的权力交回元老院。
当然,交给元老院肯定不行,最后证明,这个权力还是要交给皇帝才行。因此,自戴克里先之后,皇帝在位时就会指定继承人,让他先做副皇帝,然后慢慢过渡,再继位做正皇帝。
而如今罗马虽然十分虚弱了,但这个制度并没有崩坏,于是,霍诺留虽然年幼,但毕竟是老皇帝指定的继承人,所以斯提里科想篡位是很难的。
其实,现在谁来当这个皇帝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整个西罗马帝国都要完了,因为他们又要面临北方的蛮族入侵了,此话怎讲呢?
4、“黄金”水道
罗马所在的意大利原本有着天然的防御优势,因为它是个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而与大陆连接的北方又有阿尔卑斯雪山阻隔,其平均海拔达3000米,难以翻越,所以成为了意大利天然的边界。

但不好翻越不等于不能翻越,比如,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就曾翻越阿尔卑斯山;再比如,公元前107年,辛布里人也穿越过阿尔卑斯山。
这样一来,虽有高山做屏障,可罗马人依然要在意大利境内布防。
不过,自从罗马人征服高卢,并把防线推进到莱茵河之后,蛮族日耳曼人就被挡在了莱茵河东岸。

这样一来,意大利内线就安全多了,所以此后很长时间,罗马人都不在内线布兵防御了,而是将军队都部署到了莱茵河一线。
不过,仅仅守住莱茵河防线其实并不够,因为阿尔卑斯山十分广袤,分为东西两段。
其中,莱茵河发源于西段山脉,然后自南向北流入大西洋,所以守住莱茵河只能保证西段阿尔卑斯山防线的安全,对东段就鞭长莫及了。
那东段如何防御呢?
这就要靠多瑙河防线了。
多瑙河与莱茵河一样,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西段,但它却是向东流淌,最后注入了黑海,也就是说,多瑙河的流向与阿尔卑斯山平行,并且把阿尔卑斯山的东段完美的包裹了进来。

因此,只要守住多瑙河,整个阿尔卑斯山东线就守住了。
那多瑙河防线要如何守呢?
多瑙河全长2800多公里,是西欧最长的河流,比莱茵河长了1倍还多,并且,它不仅是一条边境线,还是欧洲内陆最重要的商业水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因此,罗马在莱茵河只部署了4个军团,而在多瑙河沿岸却部署了11个军团,兵力几乎是莱茵防线的3倍。
这么长的防线,如果还从高卢进行补给的话,行军路线就太长了,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