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货币贬值
上期说到,罗马人曾误把哥特人当成了东欧的斯基泰人,可根据现代人的研究,哥特人来自西欧,而并非东欧大草原。
既然两者相去甚远,那罗马人怎么会认错呢?
1、哥特人的来源
因为哥特人最早出现在罗马人的视野里时,就是在东欧。
公元3世纪前期,哥特人洗劫了一座罗马城市,这座城市在今天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县附近,而这里已经是东欧地区了,所以罗马人就误认为他们是斯基泰人。
但不久之后,罗马人就发现这些人与斯基泰人差异很大,于是,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人便称他们为哥特人,而不认为他们是斯基泰人了。
可他们也不认为哥特人与日耳曼人有什么关系。
现代人认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现代人通过语言学分析出哥特语是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同时,又研究了哥特人的迁徙轨迹,这才认定他们是日耳曼人。
但古罗马人肯定没法儿这样去分析。
古罗马人对日耳曼人的定义主要来自于斯特拉博、老普林尼和塔西佗这些学者,是他们一点点帮罗马人界定了日耳曼人。
比如,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记述了公元1世纪日耳曼民族的分布情况。
他认为,日耳曼人一共有三个分支:一是生活在波罗的海的西日耳曼部落,二是生活在易北河畔的赫尔米诺人,三是生活在莱茵河畔的伊斯特沃内人。
可不管是哪个分支,他们都在西欧,而哥特人生活在东欧,所以罗马学者始终没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无论如何,这些长着蓝眼睛、红头发、人高马大、耐饥耐寒的人肯定是“野蛮人”,而从公元3世纪开始,这群野蛮人就成了罗马的心腹大患,那他们的危害有多大呢?
2、阵亡之帝
哥特人一出场就将罗马人打懵了。
公元251年,继位不久的罗马皇帝德西乌斯出征,迎战入侵默西亚管区的哥特人。
默西亚处于巴尔干山区,位置在今天的塞尔维亚等地,而哥特人仗着巴尔干复杂的地形与罗马人周旋,最后在“阿伯里图斯战役”中击败罗马军。
当时的罗马皇帝德西乌斯,以及他的儿子双双战死,而这是有史以来,罗马第一位死于蛮族战争的皇帝,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场惨败,罗马军掉入对方的陷阱,陷入沼泽而全军覆没。
基督教作家拉克坦提乌斯描述到:“他突然被那些蛮人包围,他和他的大部分军队都在那里被杀。他不能风光地举行葬礼,而是身无一物、一丝不挂地被鸟兽吞吃。”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罗马又爆发了“塞浦路斯大瘟疫”。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倒不是因为传染病发生在塞浦路斯,而是为了纪念基督教的一位主教——圣塞浦路斯,也可以音译为“居普良”,是他见证并记述下了这场传染病。
它是之前“安敦宁大瘟疫”的延续,但波及的范围更广,造成的伤亡更大,没人能统计出罗马到底死了多少人,但当时最发达的城市都遭受到重创。
比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罗马城每天有5000人死亡,亚历山大港的人口从50万下降到了19万,简直惨绝人寰。
但这还没完,一个王朝的苦难通常要聚齐“内外交困、天灾人祸”八个字,现在内乱、外敌、天灾都有了,又怎么能少了人祸呢?
3、穷兵黩武
当然不能少,而罗马的“人祸”是货币贬值。
所谓货币贬值,就是钱不值钱了,于是,就得用更多的钱才能买到东西。这样一来,人们手里的积蓄也就少了,生活就会变得贫困。
这种情况如果发展到极端,那么人们就不会再相信货币了,宁肯以物易物,而这种情况到“三世纪危机”的末期还真就出现了,所以三世纪危机也包括“经济危机”。
那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情的起因是塞维鲁扩军。
塞维鲁王朝是罗马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之前是罗马的鼎盛时期——五贤帝时期,它之后是罗马的崩溃期——三世纪危机。
而塞维鲁扩军是个关键事件,他一边将军队的规模扩充了四分之一,一边又把军饷提高了至少6倍。
要知道,罗马可是刚刚经历了“安敦宁大瘟疫”呀,人口锐减,经济遭受重创,现在又一边扩军,一边提饷,于是财政出现了巨大赤字。
但塞维鲁可管不了那么多,因为不加强军队,他的皇位肯定坐不住,可问题是:财政已经没钱了,那还上哪儿弄钱加饷呢?
塞维鲁的办法很直接——抢,抢有钱有势的元老们,用没收的巨款给军队加薪。
这样倒是实现了塞维鲁的目的,但问题是,这样做太拉仇恨,毕竟元老们也不是吃素的,不可能任人宰割,所以维鲁只能一直打仗,这样他就能牢牢把控军权,不给政敌机会。
于是,塞维鲁在位的18年间,有12年在打仗。
塞维鲁倒也能征善战,一生几乎未尝一败。可打仗花的钱更多,士兵战死、补充兵源都需要钱,就算打赢了有战利品,但10多年的仗打下来,国家也基本上拖垮了,于是军人也就越来越穷了。
可不打也不行,那怎么办呢?
塞维鲁在位时还可以强撑过去,因为军队卖他面子,还能“勒紧裤腰带”随他打仗,可他一死,他的儿子卡拉卡拉可没那么大的面子,再想让军队给他卖命,就不能“既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了,那卡拉卡拉该怎么办呢?
下期,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