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创业的方向


这是罗小川 第142篇 原创文章
不抄袭不搬运,每一篇都是原创干货
用真情实悟,传创业之道,解管理之惑
为营销人、创业者、管理者、团队长赋能
      商业=商品+付款人,商业行为本质上就是交易行为,一方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付钱。
     没有商品或服务,就没法完成商业行为;同理,没有付款人,也没法完成商业行为!所以,“商”有两个方向,要么“商”品,要么“商”人。这是商业模式最底层的逻辑,只不过,过去“商”的是品,未来“商”的是人!
     过去,商业的落脚点是商品,是用商品去找付款人。因为物质匮乏的时代,卡脖子的环节是商品,是生产力不足,是提供不出商品,所以,有商品很重要,有商品才能掌握主动权,有商品才能“经商”。
 
     过去的商业、商道围绕的都是商品,是怎么研发(商品)、怎么制造(商品)、怎么销售(商品)......很多人狭隘的以为,这就是商业的底层逻辑!
     这种认知和路径依赖下,形成了两种商业文化:制造商文化和经销商文化。
     制造其实可以细分为研发和生产两个步骤,有的企业专攻研发,有的企业专攻生产,有的企业研发加生产一体化,我把他们统称为制造商。总之,他们负责研发、生产、制造商品,他们负责完成商业的第一步:提供出商品来。
     经销商负责流通和销售,有的主攻流通渠道,有的建场景、建平台,有的负责终端零售(例如营销员),我把他们统称为经销商。总之,他们完成商业的第二步(渠道流通)和第三步(终端销售)。经销商与制造商共同合力完成整个“商业交易”——让商品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上。
     其实这不过是对商业的狭隘理解,因为这是以商为本的商业文化。这种思维框架下,第一步永远是研发生产,即先有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
      过去的商业格局中,商业的发源点和源头在制造商,交易行为的发起端是商家,是制造商,经销商为制造商服务,销售行为也是做为商业组织服务,所以,这是以制造商为本的商业文化。
     这正常吗?合理吗?正确吗?过去几千年都正常,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化——制约人类数十万年的生产力瓶颈不复存在?。
      该回归以人为本了!
      你买得到理财产品吗?买保险能买到吗?买股票呢?但是你能买到财务健康吗?不能!你能买到的都是工具——是商业组织盈利的工具,这是产品工具的使命!这些工具首先是为商业组织盈利服务的,不是为你服务的,这是产品的基因!
      银行跟你讲理财观念,讲“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最后是卖理财产品给你。他们所谓的投资理财,就是卖本行的理财产品;保险公司也讲理财观念,最后卖本公司的保险产品给你,他们所谓的理财,是保险;基金公司也讲理财观念,最后卖本公司的基金给你,他们所谓的理财,是基金……
      同理,你买得到粮油蔬菜吗?你买得到鸡鸭鱼肉,但你买不到营养均衡,买不到健康!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物质匮乏、营养不足,而是因为没有人以你的健康为本……
      千年未有之商业大变局——商品彻底过剩了,付款人不足了。如果你的产品不是世界第一、第二、第三,就不要继续去生产商品了,该去生产付款人了——普通人创业的方向是提供出付款人,而不是提供商品!
     
      关于营销创业的基本认知   
      1.建团队
     不是要利用团队成就自己,而是要帮助团队成员成就他们!建团队不是从外面拉人入伙,而是要完成内部建设!当然,建团队是个技术活,你需要有团队建设纲领,就如同建大楼需要有规划图和施工图一样!(需要团队建设纲领,需要规划图和施工图可参加团队领袖训练营)
      2.生产消费者
     商业交易减少,是缺少付款人,是付款人不愿意付款,而不是没有商品,或者商品不够好!虽然生产付款人的难度比生产看得见的实物商品更复杂,更难标准化,但只要战略和方向正确,术的问题都不再是大问题。(想提升营销心法技法可参加精英训练营)
      3.提供智力服务,而不是产品
     药店里什么药都有,大多数药也都能买得到,但患者更需要的是医生——他们有医术,也就是开药方的能力。同理,商品极大丰富,人们也不缺产品,但缺“我该买什么产品”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你有没有开“品方”的能力呢?
    
      往期推荐:
      打工的风险其实远大于创业
      创业的两种方式,颠覆你的认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