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罗小川 第158篇 原创文章
不抄袭不搬运,每一篇都是原创干货
用真情实悟,传创业之道,解管理之惑
为营销人、创业者、管理者、团队长赋能
小明开火锅店,生意不是很好,于是专门去偷师学艺,想把火锅做得更好吃。
厨艺和技术提升了,但是生意还是不怎么好,于是又去学服务,想把服务做好。环境和服务都改善了,但是生意依然起色不大,老板认为是位置的原因,又换门面去了......
你们猜,这次结果又会如何?
记得十八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与应对策略,那是全社会很重要的一次发展思路的转变。
在那之前,整个国家和社会追求的都是快,起码是“快”字优先。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物质需求迅速爆发,但是社会生产力跟不上,所以要快点干。
“快”主要靠勤奋,因为快是时间的压缩,只要不偷懒,扎实苦干,大部分人那个年代都可以靠勤奋挣到钱,那时候各单位各企业的用人标准主要就是要踏实、勤快。
那个时代的竞争是比谁更快,体现为“人无我有”,背后比的其实是“流血致胜”!
那个时候的商业竞争维度从本质上是价格。很多行业的价格大战大家都见到过或者经历过,例如家电行业。价格竞争的本质其实是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竞争。效率如何提高?干快点,勤快点,别偷懒,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把价格降下来,以便参与市场竞争。
那个阶段的营销乃至企业经营,就是讲价格,再加上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低价。你告知的人越多,告知面越广,你的价格越低,销量就越高。那时候很多小县城里都经常可以见到广告车,其实就是个小货车,左右两面做广告,大喇叭喊起来——通知全城人谁谁谁在哪里搞促销活动,以及有多么便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购买力逐步提升,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初步满足。该有的都有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质量就逐步成为了消费者的首要考虑因素。
“快”已经不是首要问题了,都骑上驴了,很多人就要找马了,人们开始追求“好”。这个时候,人们愿意为了更高的品质付出更高的价格,或者说,愿意为品质牺牲价格。这个时候,商家的竞争优势不再是“人无我有”了,而是“人有我优”。
这个阶段,商业竞争主要是品质竞争。这个阶段企业营销主要是讲产品、吹产品,讲产品有多好,什么“省优部优”耳钉都听起茧了,还出现了很多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案例。
到今天为止,很多人、很多商家还停留在这个认知阶段——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所有的努力要么是降低成本,凸显价格优势,要么就是提高品质。
举个例子,做餐饮就必须要“好吃”!其实,这远远不够!如果落脚点仅仅是产品好,你努力到极致以后,就只能束手无策!
我经常讲,肯德基麦当劳从好吃的角度远远比不上中华传统美食,但是人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就。“好吃”不过是品质的竞争,你赢了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现在的竞争维度已经升级了,不是比价格便宜,也不是比品质好。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品类更加丰富,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个时候,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设计的竞争、理念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
人们更加重视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人们更需要从产品使用过程中得到价值彰显、心理慰籍与情感满足,而这些,不是靠产品本身能够解决的,必须要借助思想和文化,通过消费者这个人来实现。
过去不论是价格竞争,还是品质竞争,落脚点都是商品,都是优化商品——降低价格,或者提升品质!
着眼于商品的竞争是瓶颈的,现在很多商品不要说降价,就是送都不一定能送出去;品质也一样,你的品质好,别人的品质也不差,甚至有人比你更好,消费者并不会觉得你的品质有多么突出。
现在商业竞争的维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思维和眼光必须要走出商品本身,放到消费者身上去。
如今,商业的竞争主要是消费者的竞争,是理念的植入、品牌的塑造、文化的传播,是对消费者的系统教育,是对消费者需求的重新定义与塑造。你的竞争力不是落脚在产品上,而是落脚在团队和消费者上。
消费者的相关知识有没有积累?理念有没有成长?观念有没有进步?对你(包括品牌)的信任度有没有持续增加......
问题错了,你怎么回答都不可能完全正确!产品再好,也仅仅解决了产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商业竞争的问题!曾经,“快”就够了,然后,“好”就够了,现在,都不够了……
我是罗小川,为创业者、管理者赋能,你困惑的,也许我已有思考……
往期推荐:
打工的风险其实远大于创业
创业的两种方式,颠覆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