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认知不同,命运不同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老板、营销人的认知不同,未来的走向和命运截然不同。
    第一种认知:产品本位
    认为经营的是产品,关注的是流量,追求的是销量,客户的价值就是买自己的产品,总之最后必须回到产品上。
    对商业底层逻辑的理解是产品本位,以产品为中心,认为营销就是卖货,把货卖出去,把钱收回来就是成功。
    用商品来定义客户,买我(老板)的产品就是我的客户,不买就不是我的客户。
    手里的资源是产品和政策,认为产品是自己的,卖给哪个客户我都能赚钱。
    关注点是流量,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每天思考的是有多少人从我的商品面前经过,又有多少人购买。
    认为赚钱是因为“买卖交易”,所以我们看重的是“买卖交易”。
    收入模式是先确定利益关系(产品),然后再去创造买卖关系(交易)。
    产品本位是钓鱼思维,产品本位下,创造买卖关系很难,因为是单点盈利,盈利时间点、空间点、产品都很单一(不理解可以私聊作者)。
    产品本位下,营销成功了就结束了,流量客户成交了,然后又回归流量,胜利了,终点就会回到起点。永远都是干就有,不干就没有,基本上没有什么积累效应。
    如果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品牌力越来越强,营销人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弱。老板走向成功,你也许走向失败,至少会逐渐边缘化。
    品牌做不起来,行业越来越卷,业绩越来越艰难,你就终有一天干不下去被迫离开,或者永远都干不上去了被迫离开。老板走向失败,你注定走向失败,根本没有边缘化来缓冲。
    产品本位源于人类千万年来的狩猎思维,陷阱固定在那里,守株待兔,看有多少猎物掉进来,掉进来的就是自己的猎物(购买自己的产品就是自己的客户,就有利润)。
    产品本位下,即便创业当老板了,也多以失败告终,因为你的产品(+政策)很难一直是市场上最好的,所以流量客户终会流失。
    作者点评:一笔交易就赚一笔佣金,这是谋生,不是赚钱。今天尚可以勉强谋生,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第二种认知:链接本位
    经营的是“商”,客户是我们可以“商”的对象,我们要的是消费者,产品的价值是用来链接客户、变现客户资源。
    对商业底层逻辑的理解是商业就是交易,交易必有双方,我们营销人的作用是链接双方。
    不论是营销人、代理商还是老板,业绩不好,缺的其实不是买卖交易,而是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买卖交易。顾客不一定天天都挣钱,但肯定天天都在花钱,如果“链接”是我们的商品,不同品牌不同商家都作为变量,消费自然能源源不断,我们的业绩自然能源源不断。
    所以,营销人员的职责和作用是就架桥修路——通往客户的内心,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和沟通的纽带,把某一个产品卖出去不过是链接成功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最看重的不是哪一个产品,而是链接本身。
    产品成交只是营销的“形”,营销的“魂”是链接关系,是利益关系的构建。赚钱是因为“买卖交易”+“利益关系”,我们更看重的是长期存在可以反复变现的“利益关系”,而不是某一个产品的某一次买卖交易。
    产品是链接的工具,是“利益关系”的实现途径和形式,不是我们最大的生意,也不是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生意。
    链接一个客户就是储备一项资产,链接一个客户就等于做一笔风投,营销人卖的不是产品,而是“链接”。
    用链接和利益关系来定义客户,买谁的产品不重要,用谁的工具来变现我的资源不重要,和我有利益关系、能为我创造利益就是我的客户。
    营销人手里的资源是客户,是建立了利益关系的全域用户,客户是我的(不是产品的),哪个老板卖产品给我的客户,我都能赚钱。
    链接本位下,营销人关注的是客户资产和存量用户,有多少客户和我建立了链接关系,多少人能消费千城万店不同商品为我创造多场景、多元化的收益,不同企业不同商家不同产品不过都是客户资源变现的不同工具。
    可以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但是有自己的全域客户,一个用户就是一条收入管道。
    链接本位是饲养思维,我的羊不论走到哪里,即便跑到你家里了,也还是我的羊,不论在哪里吃草,长的肉都算我的。
    点评:别人都是产品的老板,放任客户资源在流动,放任客户资源一直都是流量,而你是客户资源的老板,把无主的流量打上自己的标签,变成自己专属的存量,谁用到你的资源,谁就为你打工。
    具体怎么实现?请私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