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参天大树,你种下的种子必须要正确,种豆得不了瓜,煮熟的种子开不了花。
根植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得要有经营哲学,有真正的经营哲学,有系统、完整的经营哲学。你到底想要封侯拜相,还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必须要真实而且系统、完整、自成一体、符合逻辑。
理想和目标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的逻辑是否正确,方法和努力是否与之匹配。初心和本心的力量是最纯粹的,一切刻意人为和矫揉造作都是阻力和离心力。
一、选择大于培养
团队成员首先必须是选出来的。作为经营者、管理者、团队长,对用人标准你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你的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不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把愿意来、可能会来的人分成三个类别:首先是C类,是你不能要的。你不要什么人,不要哪些人,否决项必须要清晰明确,你要占山为王就不能要良民和谦谦君子;然后是B类,是你不排斥的,可以尝试去培养的。要具备什么前提和条件才可以去培养?为什么你觉得他值得去培养?未来可以培养成什么样子?同样思路要清晰;最后是A类,是你需要的,你欢迎的是哪种人,应该用哪些维度去界定,团队长必须有清晰的思路。
团队长必须要会解答诸如“A-B=?”、“B-C=?”此类的算术题。换一个更简单点的思维,你需要的人是A,用A去减每一个愿意来、可能会来的人(用N表示),即“A-N=?”。
这道数学题你能求得出答案了,再来思考下一个问题:这个答案或者说这种差距能否弥补?如何弥补?如果要弥补,需要哪些成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的管理体系和培养体系能否系统、批量弥补这种差距?这道看似简单的算术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解答,这其中的维度、视角和逻辑很重要,很多团队长往往需要几经浮沉才会真正有所感悟。
作为管理者,你不可能逐一去破解每一道“A-N=?”的个性化命题,所以必须要有B类和C类,以便把“A-N=?”的个性化命题统一转化为“A-B=?”的标准化命题。
A类靠遴选,成年人很难说服,但很容易筛选。B类靠培养,靠你的培训和基础管理体系。选择大于培养,意味着团队成员是你主动去找来的,你是主动伸手的一方,而不是被动方。管理者需要去寻找伙伴和人才,而不是等别人来找到你。
你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但是社会不知道,别人不知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求职者绝大多数是C类的,偶尔会有B类的,不出意外不会有A类的。
敢于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不停的说“不”,这需要管理者拥有强大的内心去拒绝大部分主动求职者。很多卓越的团队往往都是团队长自己想明白了,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以后,痛定思痛才重新组建起来的。
随机形成的团队其实不是自己搭建的,是老天爷帮你搭建的,注定走不到卓越的程度。团队的经营哲学不成熟,团队长的理念不成熟,团队就不可能成熟,也不可能走向卓越,甚至,都难以搭建起来并稳定生存下来。选择团队成员的主动权在于管理者而不是求职者,团队永远只能主动选择,而不能因为对方有愿意就勉强接纳。
二、扶树苗而不是大树
团队成员刚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可塑性是最大的,这是根植经营哲学的关键环节。换一种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身上其实都有A的部分,也都有B的部分,多多少少也都会有C的部分。
管理者必须将可塑的部分变成A,必须在思想的空地上迅速种上庄稼,而不是等它自己发展变化,最后就长满了杂草变成了C。人的改变是从思想、理念、认知等内因开始的。团队成员自己的视角、维度、目标、决心很重要,这需要团队长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
新成员进入团队时,必须种下经营哲学的基因,在思想上给他铺好路,给他种下理念和信仰的种子,目标上给他定好方向,决心上帮他坚定信念,力量上给他增加动力,把团队经营哲学转化为他内心的动力,然后他才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前进和转变。
扶树苗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第一次,团队成员的思想、认知、行为第一次偏离方向,刚刚失之毫厘的时候必须及时调整扶正,否则等树苗歪着长成大树了,就很难扶正了。
恰如团队里某些性质和价值观导向类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否则,等到基调已定,形成框架、规则和传统了,等到思想、思维、文化上固化并积重难返之后,就再也没人敢提了,再提也只能避重就轻,否则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到这种时候了,问题基本上就没法解决了。
如何扶正树苗?核心就是重温初心,是什么样的初心、信念和内心动力让他做出改变和选择,下定决心加入了团队,是什么样的初心、信念和内心动力激励他努力了这么久,就再次去触发那种初心、信念和内心动力,把他带回到当初的那个地方、那个角度。
这个方法的前提很重要,那就是当初是对的,种子播种得正确。所以,选择很重要,要选对人,对的人也要明白自己的内心,并且选对自己的路,并下定决心,强化内心信念。这种“对”其实就是一种势,是一种力量之源,在未来能够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约束团队成员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和成长,日积月累,固化成信仰以后,未来的怀疑和动摇就会越来越少。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经营哲学必须是你最真实的初心,发于肺腑,它是你生命中的盐,少了它,你的人生就淡而无味了,不改变这个世界,你就会一直痛苦,一直被使命召唤,一直被心灵折磨。
有了这种前提和基础,你需要长期坚持去创环境、造氛围、带队伍,把这种梦想和痛苦融入到环境、氛围和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中去,不断巩固、强化、践行经营哲学。一切管理行为其实都是经营哲学的具体体现,不论“形”如何变化,落脚点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阐释经营哲学,进而产生“共振效应”,进一步巩固、强化经营哲学,最终将经营哲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心正才能身正,心正是根本。作为管理者,你没法直接去正别人的心,你能约束的只能是形和行,只能通过正形去正心,通过外化于形逐步实现内化于心,内化于心后再外放而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