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未来趋势(上)


     从物理流程上来理解社会商业活动,其本质就是生产、流通、消费,通过三个阶段实现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商业的理解就是流通,即怎么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送到消费者手中。
     过去,因为地理、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资源、地理生态资源分配不均衡,信息不对称,需要商业来弥补这种不均衡和不对称。
     千百年来,生产力不足,供给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卖方更稀缺,营销人自然依附于供给侧,为生产端服务。营销人的职责是代表卖方,研究产品的优势和卖点,曝光出去,消费者谁买,搬个砖就行了。
     当下,这种商业格局的基础和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者过去是物质需求不足,是要买的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有房没房,有车没车......而未来是买什么的问题,怎么买的问题,未来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搬砖了。
      什么是劳务服务?
     就是缩短或代替了我们的劳动,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劳动,我本来就做得到,绝大多数人也都做得到,但是我们不想花时间、精力、体力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菜农肯定可以把蔬菜送到我家来,我也肯定可以去菜农手里自行选购新鲜蔬菜,但是太麻烦了,还是请小李跑一趟吧,小李就变成了蔬菜商。
     小李从菜农手里购进蔬菜转卖给我,我和菜农都给小李一点跑腿的劳务费,给的方式就是小李自己加价。加价的本质就是劳务服务,消费者多付出的成本购买的其实是劳务。
     如果小李不愿意跑腿,还有小张、小王,就算没有小张、小王,大不了我自己麻烦一点。这种劳务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很容易被替代。
     许多行业的营销环节本质上是劳务服务,却还在分配相对丰厚的利润,变成了一个剥削环节,提高了消费者的成本,降低了生产者的收益,所以,互联网、自媒体消灭了很多中间环节,替代了很多“劳务”类的营销环节。
     什么是智力服务?
     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也不知道怎么做,必须求助于专业人士来完成。
     划一条线收费1万美元的案例中,当事人的回答就充分说明了什么是智力服务。划一条线1美元,这是劳务服务的收费;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美元,这是智力服务的收费。划一条线谁都能划,但知道在哪里划、为什么要划的就只有当事人了,这就是智力服务。
     智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你情我愿、合理合法的“敲诈勒索”。因为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我能搞定而你搞不定,我搞定效果和效率都更优,你要不要?双方公平交易。
     未来的营销人员必须转型,从提供劳务——搬砖,把产品从生产端转移给消费者,变成为消费者提供智力服务---优化消费效能。
     营销的未来趋势——劳务服务变智力服务
     划一个T字,分析一下你的生意和事业,分析一下你的核心竞争力,左边是你可以做的,右边是互联网自媒体可以做的,你来看一下,看看你能做的互联网自媒体能不能做?
     如果你只是在互联网自媒体上卖产品,那么客户为什么不自己在互联网自媒体上买呢?如果抖音能给你流量,让你来变现,抖音自己可不可以变现?你的核心价值又在哪里呢?
     如果你具备的能力,互联网自媒体都具备,你可以提供的产品,互联网自媒体都可以提供,而且比由你来提供更方便、更便宜,如果你对互联网自媒体的理解就是换一种模式卖商品的话,如果你的竞争力就是靠平台分发流量,那么你迟早会被淘汰,而且,会输掉一个时代,再也没法翻盘!
     中国社会正逐步从人情社会走向契约社会。过去营销人可以靠嘴巴甜、腿脚勤,靠人情世故、靠请客送礼......客户和我们熟悉了,有交情了,觉得我们是个好人,觉得我们人品还不错,于是就成了我们的客户!
     很多人就以为逻辑就是这样的,就经常讲做事要先做人,销售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产品,多么荒谬!我不想想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自己的规划和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而要看你是谁,是不是一个好人,我认不认可、喜不喜欢?这不就是买药的时候看哪种药颜色好看就买哪种吗?
     近些年,消费者有一些情绪需要宣泄,兴趣电商成为短期主流,心理感受成为消费决策的首要因素。很多人利用信息混乱,利用社会大众缺乏理性思考,容易被蛊惑被鼓动而阶段性获得了成功,但这不是常态。
     未来,契约型社会里,回归理性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不管你养不养情人,我不管你长得好看不好看,我更关注的是你对我是不是有用,你是不是足够专业,你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完美解决我的问题!
     营销人,你能吗?你相信这种变化吗?你有开始做准备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