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商业活动都是生产、链接、消费的过程。人们能看见的是生产、消费和流通——链接的形式,链接的本质看不见,只能通过思考去感悟。
商业的本质就是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供给侧)转移给消费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产品,二是消费者,三是链接。
链接方式可以是一个物理场所比如说商场、超市、专卖店、体验店,也可以是网络、平台,也可以是人,比如说中介、代理商、营销员。
实体店房租的本质其实就是链接的成本,也可以理解为购买流量的成本。
营销是链接的一种方式,是由生产者发出要约,消费者选择是否接受的一种链接方式。
在宏观经济层面,供给其实就是商业要素中的生产,需求就是商业要素中的消费。虽然说是需求决定供给,从宏观上讲是社会需求在推动商业发展,但微观层面上,推动商业发展和商业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研究商业规律的多是生产者,大多数的商业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围绕的都是生产者,都是讲给生产者听、写给生产者看的。
过去,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商业活动、社会经济的主要命题就是提高生产力。因为物质匮乏,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交通物流不发达,所以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是卖方市场,“贸易+集市”是当时链接的主要形式。
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贸易+集市”来实现链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至少从生产能力看供过于求,变成了买方市场,这个阶段的主要命题是市场竞争,是如何卖出去更多的产品。
这时候,销售就成为了制约和瓶颈,生产者不得不重视营销问题。这个阶段,营销是链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主要方式和形式,而且是由生产者一端发起并推动的。
营销的成败就基本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好坏。从这个时候起,营销开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销的发展演变历程又大致经历了三个小的阶段,大致对应三种市场竞争模式。
最早是价格竞争,如降价促销,例如当年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价格竞争的本质其实还是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竞争。这个阶段的营销非常原始,就是讲价格,再加上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低价。告知的人越多、面越广,价格越低,价格优势越明显,往往销量就越高。
随着人们购买力逐步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开始成为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人们也愿意为更高的质量付出更高的价格,或者说,愿意为质量牺牲价格。
这个时候,商业的竞争主要是品质的竞争,研发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个阶段的营销主要是讲产品,讲产品好,甚至还出现了不少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案例。
再然后,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商品品类更加丰富,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个时候,市场竞争逐步演变为设计的竞争、理念的竞争和企业文化的竞争,人们更加重视产品背后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重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价值彰显与情感满足。
说了一大堆,只为表达一个结论:链接的要求提高了。
链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是多数人看不见。例如,组建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三个要素,男人、女人和链接。要么男人去追女人,男人发起并扮演链接者,要么女人去追男人,女人发起并扮演链接者,要么红娘和平台去撮合双方,第三方和中间人发起并扮演链接者。
剩男很多,剩女也很多,剩男剩女的素质都提高了,却依然无法组建家庭,为什么?因为链接的要求提高了,链接成功的难度增加了。
任何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链接都是最关键的要素。产品不交易,就是废品,交易最关键的环节一定是链接!
无论商业怎么发展,商业格局怎么演变,链接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链接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从关注产品,到关注链接,是未来商业竞争格局中获胜的关键。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改进客户服务,本质都是为了让链接更牢固;做能上瘾、有消费依赖的行业,做平台,本质上都是为了让链接更牢固;客户粘性本质上就是链接质量。
一直都需要流量,就说明你的生意完全没有链接,更说明你留不住流量,始终都在0到1的维度上低水平重复,没有真正的积累,这肯定不是好生意。
一直需要流量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卷,流量只会越来越贵,最后只能成就有流量的平台,为他人作嫁衣裳,因为你的流量,其实是平台的存量,你不过是在变现别人的存量。
本质是谁有存量,谁有事业!
好生意要么产品粘性足够,能上瘾,要么全方位、立体式链接,总之,能把流量逐步变成存量。
交易的本质是商品和人通过链接来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你确定的是商品,那么,人流量就是变量,除非你的商品能让人上瘾,能让人持续上门复购,否则就不算是好生意。
更优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你把人确定了,把流量确权了,你需要的是商品流,让商品来流动,私域存量加商品流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如果你的客户、你的资源都是你的存量,我们提供商品流、商家流,会怎样?
有启发有收获,请点“分享”“在看”和“赞”鼓励下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