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看到一个段子,说你的钱包之所以没钱,是因为你赚的钱太干净了,点赞转发的人很多。
段子背后,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企业管理中劣币驱逐良币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劣币生存,良币无法立足,被迫离开。小人当道,坏人活得滋润快活,如鱼得水,正直、诚实、优秀、努力的人纷纷离开。
另一种是人性中“劣”的部分与日俱增,“良”的部分不断消减,大家被迫用“劣”的部分去行事,“良币”逐渐转变为“劣币”。
橘生淮南则为枳,有的组织里,好人当不得,诚实正直的人只能永远碰壁最后不得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弄虚作假并与小人同流合污,以便在小人当道的环境中生存,最后变成了真小人。
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满腔悲愤写下了名篇《孤愤》,指出了正直、厚道、有节操的忠良之臣永远斗不过奸邪、无节操的小人。
中国几千年的吏治反复证明了这种现象有其必然存在的道理。管理者如果没有清醒的认知,并有针对性防范、化解,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所施为,劣币驱逐良币就必然会发生,组织迟早会衰落。
很多管理者对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总是看不见,缺乏对人性和人心的敏锐,缺乏对价值导向的敏锐洞察,这是管理意识太差。这样的土壤里,劣币们肯定无动于衷,吃亏和受伤的永远是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会以千千万万种形式存在。网上曾经有一个段子,说中国进入了逆淘汰时代,贪官淘汰清官,刁民淘汰良民,禽兽淘汰教授,伪善淘汰真实,色情淘汰爱情……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是自然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只能抑制,不可能根除。
人性最深处的本我都是劣的,只想尽情享乐,不想履行义务,都想多拿好处少干活,都想受追捧,得表扬,都不想挨批评,受指责,担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修身、自律,社会才需要有法律和道德约束,企业才需要文化、制度以及管理者来管理和约束。
日常管理活动中,很多人无意中都在赏恶罚善,制造或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开会,总是准时的人要等迟到的人,这对守时的人来说是一种惩罚,对不守规矩的人是一种纵容和照顾;一个人犯错,整个团队代为受过,等于让没有犯错的人分担惩罚;还有,谁能干就让谁挑担子,很多组织总是让会干的人多干,让能干的人苦干,而不会干的人就不用干。
在大部分组织里,不会干才是硬道理;谁提建议事情就落在谁头上,谁报喜谁受褒奖,谁报忧谁挨批评,谁提不同建议就疏远谁;解决不了问题,就来解决提问题的人......
这不是逼良币变劣币又是什么?
如果诚实厚道就只能吃亏;如果制度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会表面功夫得奖励,责任心强就多操心,有公心就多费力;如果受伤的总是正直、认真、诚实、负责任的好人……
诸如此类,让好人难受,让小人偷笑,让诚实吃瘪,让违规取巧得利,你怎么能指望团队会有正能量?这样的团队能成功于天理不容。
企业精神、团队士气以及员工的忠诚度、积极性、奉献精神都是从小事上丧失的。人心失于细节,准确地讲,其实是失于“劣币驱逐良币”。
别把老实人当傻瓜,他们经常吃亏只是因为厚道不计较,并不是因为傻。“吃亏”是他们的人品和修养,“是福”则是领导的水平和意识。
如果员工有吃亏的觉悟,而领导却没有相应的能让吃亏变成福报的水平,那么就算是真的傻、真的高尚,员工傻一段时间,高尚一段时间之后,也就不会再继续傻下去、高尚下去了,要么变聪明了,成为了劣币和小人,要么就会离开。
管理者在管人、用人、育人上的首要问题就是彰显价值导向: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里的“谁”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思想、意识、态度、观念、行为和价值取向。
一切制度、措施、行为都要让“朋友”舒服,都要为“朋友”创造有利条件,都要让“敌人”难受,给“敌人”制造障碍和痛苦,管理者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下的主动施为,没有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随时斗争、长期斗争、永远斗争的思想准备,就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这样的管理者要么自己是劣币,喜欢乌烟瘴气、适合劣币生存的环境,要么是傻瓜,让亲者痛仇者快、让良币痛劣币快。
管理者与“劣币驱逐良币”的斗争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是管理者永恒的课题。记住,热水自然就会变凉,无需理由,冷水变成开水才需要理由!良田天然就会长杂草,而不是长庄稼,人性天然就会自动变劣,而不是自动变优秀。
管理者没有反劣币的意识,就如同农民没有庄稼地里除草的意识,团队就不会有卓越的基因和土壤,就不会有良好的氛围和文化,自然就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培养不出你想要的优秀人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必须要先创造可以使天才存活并生长的环境。
从中国历史来看,明君治下必有名臣,名臣之出必有明君。好水才能泡出好茶,好土才能种出原生态的果蔬,人才的产生还需要自由和宽容的思想和人文环境,这一点不可不察。
记住,能让良币驱逐劣币,才是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