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考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我们都看到过,也都思考过。我的理解是,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最终依靠的是人,落脚点在于人,问题出在人,一切利益归于人——而不是组织。
     如果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如果你没真正征服人心,规矩越多,制度越细,管理成本就越高,效率就越低。
     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一定是开发,而不再是约束和制约。
     “胡萝卜加大棒,打完手心给块糖”,这些商业世界里无处不在的奖惩系统,早就已经落伍了,也早就已经失效了。
     大棒以前有效,现在正在逐步失效
     爷爷那一代人心里想的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思想有其特殊的年代背景,那一代人需要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必须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造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自由思想和个人主义肯定要不得,那时候大棒最有效,在此不予点评。
     父辈们半辈子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心里装的是集体,一言一行都要考虑是否符合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年轻时是在为“大家”奋斗。
     直到农村包产到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完成,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后知后觉的人才开始觉醒,才开始真正为自己的“小家”奋斗。
     自己为自己的小家奋斗,自己为自己的小家负责,曾经的管理——尤其是“大棒”自然会慢慢失效,因为底层逻辑变了。我怎么干由我自己承担后果,关你屁事!
     上帝之手和市场经济会自动完成奖惩兑现,富起来就是就好的奖励,贫穷就是最重的惩罚!
     胡萝卜以前有效,现在正在逐步失效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质奖励是有效的,因为边际效用还很高。
     当今社会,员工在哪里干都不会饿肚子了。在调动员工凝聚力、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等方面,金钱和利益所能起到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弱。
     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是,大家都从一穷二白起步,大家都白手起家,那时候,大家奋斗的积极性最高,因为那时候是同步起跑,开始赛马。
     如今,几轮赛马都已经结束了,社会阶层也已经相对固化了,已经分好了不同阶层,阶层之间流动的大门基本掩上了,机会已经不再平等了。寒门子弟和底层人民奋斗改命的动力已经大幅度衰减了。
     他们曾经奋斗过,结果就是终于找到了他们处在什么阶层,物质上的激励已经不足以调动他们的奋斗激情了。
     为什么很多人会躺平?上帝之手都调动不了,管理的胡萝卜如何能调动得了?
     人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胡萝卜加大棒就越无效
     如何激励人心,如何最大化运用人力资源,过去全是以外部激励因素作为基础的,例如打板子、给块糖。
     这对许多目标明确、操作固定的简单工作来说是可行的,但面对创意型和开拓型工作,这些机械化的、奖罚分明的方法已经失效了,还会带来负面效果,会阻碍人的思考力和创意力。
     以前聪明人少,更多人头脑简单。1个人聪明+9个人头脑简单,有了胡萝卜+大棒就可以干好很多事了。
     今天世道变了,人人都会思考了,人人都会脑补很多东西了,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凭什么了,社会大众不再像小孩子那么好哄了,你觉得“打完手心再给块糖”还好使不?
     如果工作范围狭窄,能清楚看到目标,只需要头脑简单往前冲就能摘到果子,奖励便非常有效。
     这种外部激励或许会适用于流水线式的生产企业,但肯定不适合复杂的系统工作和创意型工作,更不适合创业型组织,因为这类工作过程中的内感价值远远高于外加报酬。
     这类工作你不能只看眼前,只看事务,你需要四处找寻答案,多了奖惩只会令人们眼光狭隘,只会干扰人们的发散力和想象力。
     如果你想要人们做得更好,你便给他们奖赏,对吗?
     不对,你应该给予他们掌控力、自主性和使命感,问题是,你给得了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