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讲课时,有一次我分享了体力工作者、脑力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区别。
体力工作者的思维是,要我做什么?这是点的思维,把“做”这个动作完成就OK了。不是出卖体力才叫体力工作者,只为“做事”的动作和过程负责,不关注下游绩效,就叫体力工作者。
脑力工作者的思维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上下游是什么?做这件事情背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出彩?这是线的思维,能为事情背后的绩效负责。
知识工作者的思维是,我们到底应该去做什么事情?这是效能思维、战略思维,瞄准的是战略和中心思想,关注的是效能,而不是效率,突破了“事”的局限。毕竟,有的事情,干得漂亮,但是从战略上讲,没有多大的意义。
战略第一,经营第二,管理第三
最重要的是你的经营哲学,是明晰战略,是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知道为什么要去向那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思维,是想清楚要为什么不为什么以及为什么......
你到底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个?你要怎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干?这么干能成功吗?是可能会成功?还是一定能成功?为什么一定能成功?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力量之源,才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动如山的定力......
战略就是规划图。外人看见的是规划图,看不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规划,及其背后的知识系统、理论系统和价值观系统。
管理为经营服务,为战略服务
做正确的事,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而管理则是把事情做对。
最关键的不是把事情做对,而是能不能选择做对的事情。只有当你选择对的事情的时候,做对这件事情的价值才会被释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始终要为经营服务。比如,经营上选择市占率和做大规模,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作为核心竞争力;经营上选择品质和技术领先,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
很多企业的管理举措其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为加强管理而管理,为培训而培训,管理水平超过了经营水平,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如果没有战略,没有完整的经营哲学,经营就会杂乱,就会产生大量的无效目标、无根目标,无端空耗资源。
如果你的组织不是从战略出发,不是先经营哲学然后才到战术和工具,如果你的组织不是以终为始自上而下来定目标,而是从中间就可以定出目标来,那就如同一个人浑身的穴位不成脉络体系,互不相通,组织的健康状况和运行效率可想而知。
战略回答大目标和长期目标,回答规划图是什么;经营回答阶段性目标和小目标,回答施工图是什么;管理只是手段,组织资源,以保证施工进度。
其实,更多组织缺的是心法,更多团队缺的是灵魂,根源是战略不明,是思路不清,是没有经营哲学,是没有规划图,而不是员工不努力。
很多人缺做规划图的能力,缺画施工图的能力,就只能更加努力去搬砖,结果就是始终堆砌不起高楼大厦。
管理要为经营服务,要透过现象和现状,找到经营的核心要素,让每个组织成员理解这些核心要素,并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
经营为战略服务,要让干部骨干理解核心战略,理解核心价值观,明确大目标大方向大原则,并指导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管理第三,经营第二,而我,一直在研究最重要的那个心法问题,并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