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在不断取得成功,而有的人生活却一团糟?
这和你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拥有好的思维方式,比听一辈子道理更重要。
因为你的思维模式会改变你的心理状态,改变你对生活的信念,进而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一、决定人生的两种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 •德韦克经过对成功数十年研究,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挑战,不害怕失败,他们认为失败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他们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兴趣,并且认为人需要不断去证明,害怕被评价,害怕冒险,遇到挑战就会退缩,并且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之内的事情,容易固步自封住。他们大部分的行为总是在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固定型思维的人大多喜欢循规蹈矩,盲从群体行为。因为他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不会出错,即使出错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
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
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面临挑战或困境时,你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有没有想过退缩?担心别人质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
你在意的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还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如果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取得成功,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这让我想到我在过去几年的进步,也与成长型思维有关。我在30岁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做事情很保守,追求安全感,很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庆幸我是一个喜欢不断学习的人,在掌握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后,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成长型思维。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新挑战。在2016年放弃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在创业结束后,又加入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很有意思的是无论在之前的公司、创业期间还是现在在互联网公司,都是从事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又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成长型思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自己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后来我也成了成长型思维的推广者,经常给身边的朋友推荐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和方法。
二、两个真实案例
卡罗尔 •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研究了体育界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为什么迈克尔·乔丹的球技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差呢?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的体力和灵活度确实不如以前了,但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更加努力地训练自己的协调性和动作,比如转身跳投和他最著名的后仰跳投。他加入联盟赛的时候是一名灌篮好手,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给联赛带来最多惊喜的一名全方位发展的球员。
高尔夫名将泰格·伍兹也是一样,他懂得如何掌控这个过程。著名教练布奇·哈蒙(Butch Harmon)说过:“在所有运动的训练中,高尔夫挥杆永远没有‘练习到完美水平’这一说法……最可靠的挥杆动作并不是完全的机械重复。要不断练习才能保持水准。”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星也只能辉煌一段时间,不能长久地占据冠军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掌控走向成功以及维持成功的过程如此重要。
知道了这一点后,伍兹的父亲便教授他控制注意力的方法以及球场上的战略。在伍兹准备挥杆的时候,他的父亲会制造巨大的声响或者扔东西,这可以帮助他训练出不容易分心的状态。伍兹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开始教他对球场上的管理能力进行思考了。
伍兹将父亲教给他的技能发扬光大,掌控着比赛中的每一个部分。他不断在球场上尝试哪种策略有用,哪种没有,但他也有一个引导自己的长期计划:“我了解我的比赛。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得到我想要的。”
和迈克尔·乔丹一样,伍兹懂得如何让自己充满动力。他将练习变成一种乐趣:“我喜欢练习击球,用各种不同方法击球,以证明自己可以按照想法击出相应的球。”他还会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想象他将来会挑战自己:“他只有12岁。我必须刻苦练习。他就在某个地方。他只有12岁。”
马克·欧米拉(Mark O'Meara),伍兹的高尔夫搭档和朋友,曾面临一个选择。在伍兹这样非凡的球员旁边打球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人都嘲笑他。欧米拉面临的选择是:面对伍兹的优秀,他可以感到嫉妒和自卑,也可以选择从伍兹身上学习。他选择了后者——去掌控比赛——改变了他的命运。终于在41岁时获得了“美国职业高尔夫球赛史上年龄最大的冠军”。
网球运动员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在1979~1984年连续4次获得全国单打冠军,曾在ATP单打和双打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在1986年,麦肯罗忍受不住外界压力,曾经六个月没有参加过ATP巡回赛。1987年,麦肯罗没有取得过任何巡回赛男单冠军,他在于美网后七个月内没有参赛,还因为他在比赛赛期间行为不检和说粗言秽语被罚款和禁赛。自此之后从巅峰滑落。
麦肯罗拥有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他认为天赋就是全部。他不喜欢学习,也不会在挑战中成长;当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他经常把归咎于外部,最终走向失败。
当他处在巅峰位置时,我们很少能听他谈到如何让自己保持巅峰状态。当他失意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听到他自省或者分析失败原因(除了四处责怪别人)。例如,当他在1982年的比赛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时,我们听到的解释是“发生了一些小事让我好几个礼拜没有训练,导致我这次没能夺冠”。
麦肯罗永远将自己说成外因的受害者。他为什么不能掌控比赛,去学习如何摆脱外因困扰,在比赛中好好表现呢?因为那并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思考方式。实际上,他没有去和这些外因做斗争,或者改善自身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他想去打团体比赛,这样他就可以隐藏他的缺点:“如果你并非处在自己的巅峰状态,在团体赛中你可以更轻易地将缺点隐藏起来。”
麦肯罗的脾气非常不好,经常在球场上情绪失控。其实他的情绪失控经常是为了掩盖自己因紧张造成的失常表现,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他采取了应对措施吗?什么也没有。他希望别人去帮助他做这件事。"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你希望其他人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我最希望自己在一个团体赛里……其他人会和我一起并肩作战,还可以引导我。”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你无法掌控你的能力和动力。你指望你的天赋带你过关斩将,当天赋做不到的时候,只能通过抱怨和责怪别人来保护自己。
三、如果获得成长型思维
微软CEO萨提亚极其推崇成长型思维,他认为,“一个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变化。但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使他更好的对不确定性作出反应,在技术快速变化时,纠正自己犯的错误,因此需要不断「刷新」”。这也是他的自传《刷新》这本书名字的来源。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也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持续获得成功的过程。
如果我告诉你“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你还会那么介怀今天的失败吗?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比如,你更关心别人眼里你是否聪明,还是怎么才能变得更聪明?你想变得完美了再参加比赛,还是想在比赛中变得完美?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况且没有成长,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转变为成长型思维者。
同样,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这里的关键是在面临困难或重大决策时,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推荐大家采用获得成长型思维的三步法:
第一步:接受
首先要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拥有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些情况下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很正常的。但接受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接受让它频繁出现和它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通过观察自己在面对困难、挑战或重大决策时,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观察它通常在什么时候出现?也许是在面对一个巨大挑战的时候,它开始出现并劝你退缩。也许是在遭遇失败时,它突然出现并泼你冷水。
观察自己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是怎么对待他人的?是否经常会评判别人的才能?是否经常会给孩子压力?很多固定型思维的人遇到困境的时候,会变得对每个人都非常挑剔、蛮横、苛刻。
还有想一想,最近一次激发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是什么事?当时它说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感觉?先观察一下,不要急于评价。
第三步:调整
通过第二步你观察到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何时及其背后的原因。在遇到可能激发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的事情时,首先要保持警惕。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是过于强调安全感会让自己永远停留在舒适区,固步自封,不敢冒险。这时候我们在做决策时可以遵循以下几条重要原则,不断强化成长型思维: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底线思维。最差的情况是什么,能否承受。如果能承受最差的情况,就追求更高的目标;
关注自身成长。迎接挑战和失败提升能力的一种方式。
写在最后
史蒂芬·科特勒认为:“如果你的思维是固定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再多的练习也不会帮助你提升;如果你的思维是成长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只是一个起点,练习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我们如果要挑战更高目标,那“成长型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底层思维,我们就没有持续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希望你和我一起,成为一个持续高效能的终身成长者。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你的善良,需要智慧和锋芒
什么是真正的开悟
写出我心,如何在忙碌中坚持写作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