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的孩子,都具有内在安全感【深度好文】



究竟什么是安全感?
是坐拥亿万资产,尽享荣华富贵?还是掌控生活,让每一个细节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著名心理学家林紫老师通过专业研究和20年案例总结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内在安全感养成,而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很难养育出安全感富足的孩子。
缺乏安全感的人,害怕受伤,却总是伤害别人;渴望信任,却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牢牢地把一些东西摸在手里,唯恐失去,却往往和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失之交臂;越不得安全,内心深处无法跟任何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如何觉察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呢?
一、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普及的概念。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觉得是因为对方缺乏安全感,或者自己缺乏安全感。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经常困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会觉得安全感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实际上,心理学领域里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实心理学界最关注这个概念的学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就是提出需求层次论的学者。
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这是我们描述的“内在安全感”。也许在外部,他跟我们一样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也是安稳的、有信心的。
我们在谈的内在安全感,如果用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词来讲,就是内在的安定。有的时候我会说,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面对各种不确定,那能够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东西,往往不是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幸福,而是内在的安定力量。
人生要从这个内在的安定力量出发,慢慢去完成整个生命的建设、人格的发展,那这个本源的力量从何处来?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家族。我们每个人以生命的样貌出现在世界上时,他所面对的第一份关系就是家庭关系,这个家庭关系还不仅仅是父母之间的。
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缺乏安全感,长大了以后会有哪些我们能够看出来的表现呢?
第一类是过度追求外部物质安全。很多人以为在外部拥有更多物质就更安全,或者当他们做了父母,觉得我要拼命加班、拼命努力,不断地提升我的职位,增加我的收入,我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但是后来他们发觉再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他们所认为的完美保障。大家才开始反思,我们所以为的安全是不是真的安全。 这其实是一种伪安全感。
第二类是过度控制。比如说,日常生活里,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世界要为我所控,孩子才会是安全的”,就好像手里拿着遥控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当中,他就是安全的。但我们倒推回去看,这一类的父母内在的安全感,就是一种并不真实的伪安全感,因为他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我的整个生活按我的意志来进行,我才是安全的”。当他的控制感被挑战的时候,他的安全感跟孩子的安全感可能都会坍塌,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有的人觉得我一定要足够强势,我要把自己全身的刺都竖起来,并且我要教给孩子,让他也以带着敌意的方式去面对别人。父母觉得这样可能会保护孩子,可是事实上孩子的感受是整个世界都是不安全的。
第三类是完美主义。这样一类朋友是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我只有更完美,别人才会爱我”的假设上,就好像第一类人认为“我只有控制了一切,别人才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所有人眼里的绝对完美,当我们把自我评价放在外部的时候,其实是不可控的。所以这一类人平时看上去滴水不漏,但一旦在哪一点上他感觉可能失败、有差错,他的安全感也就坍塌了。如果他做了父母,会觉得孩子的每一步都一定要按照最佳的状态去发展,不允许孩子犯错,害怕孩子去探索。给到孩子的限制越多,其实孩子越不安全。他以这种模式去培养孩子,还想把孩子培养到很完美、很优秀,其实孩子也会处于一种伪安全的状态。
所以,过度追求外部物质安全,过度地控制,追求完美,以及拥有过度负面和消极的价值观,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我们以孩子为例,有的孩子会很自信,很愿意靠近人,跟人建立关系,他能保持着好奇心,也很愿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去探索。但是有的孩子就会退缩、紧张,不愿意跟人打交道,稍微有人靠近,他的情绪就会难以控制。还有另外一点,他不敢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面探索。这就是安全和不安全的部分呈现。
再有一类情况是,他在外人面前也许伪装得很好,甚至觉得“我要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方式”,我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哇,这个人好像很有安全感,他比我们都牛”。但事实上,他内心的独白可能是:“我一靠近别人我就很紧张,所以我要把自己隔离起来,假装我很牛,但其实我内心很不安。”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说:“人必须有钱;人必须有用;人必须优秀;人必须强势;人必须完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类父母认为外部的这些条件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强迫性的、必需的。
具足安全感的父母常有的人生假设是:“第一句,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第二句,儿孙自有儿孙福;第三句,那又怎么样呢;第四句,示弱是一种美德;第五句,试错是天赋人权;第六句,一切皆如我愿,有些还会更好。”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好的,如果最后不够好是因为还没到结局。
总结一下,其实你会发现,安全感强的父母都是能够接纳不确定性的,但是安全感弱的父母都是抗拒不确定性的。
三、如何检查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往往是因为父母缺乏安全感。所以,要让孩子拥有安全感,首先要处理好父母自己的安全感。那父母怎么才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缺乏安全感,以及应该怎样去修补呢?
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比如检查我们的身体紧张程度。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他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整个身心状态都是安定和放松的。可是我们也会看到身边的一些人,他坐在任何地方都会抱起手或者紧张地一直搓手,坐立不安。这是我们从外部就能观察到的,这与他的内在安全感缺失有关。
在职场中,我们会看到在同样的同事关系下,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领导,他们的感受和评价会不一样。当有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反过来检视自己,思考这跟我们的成长过程有什么关系。因为很多人把跟父母的关系(尤其是跟父亲的关系)带到职场里面来,投射到自己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当中。所以,如果要检查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其中有一条就是看自己愿不愿意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
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他很渴望能够信任别人,但又总觉得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所以他反而把所有能够靠近他和帮助他的人推得很远。
通过检视自己的安全感,我们可以看一看,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放松和安全的表达对象,这也是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之一。
就是你的身边有没有一群可以滋养你的人,让你可以放松下来。
四、如何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呢?
第一步:自我觉察
如果父母觉察不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话,他会认为问题全部都是孩子的,想要去控制这个孩子,认为孩子不听他的,那是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安全感只是伪安全而已。 
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悲剧,有的情况甚至很搞笑。孩子有一个字不会写,妈妈在旁边跟孩子一块儿哭,然后吼孩子、甚至打孩子,核心都是因为父母缺少安全感。吼是没法帮助一个人做作业的,吼只会让他做不了作业,但是很多妈妈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
很多父母都知道吼孩子不好,吼完了他就更自责,自责完了他下次吼孩子会更厉害。大喊大叫的人内心其实是非常委屈的,这个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他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太可怜了,自己做了这么多的事,你们却这样对待我,你们完全看不到我付出了什么,有一种强烈的无助感。
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比如父母会说:“哎呀,我又吼孩子了,吼完我也很难受,但是下次又忍不住。”就是说父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情绪,而不知道情绪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为什么父母会有情绪呢?是因为爸妈觉得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到“985”“211”;考不到“985”“211”,那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孩子们得到的信号是“我是没有价值的,‘985’和‘211’才有价值”。但是我们先做自我觉察的话,就给自己和孩子多了一个机会,看一看根本的问题在哪里。
这是第一步自我觉察。
觉察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够意识到我生气了、我有情绪了。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不是消灭了七情六欲的人,那样他可能就不是人了,而是他对自己的情绪有非常清晰的觉察。
第二步: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用愤怒来掩盖真实情绪
刚才我们在谈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而且知道负面情绪是有功能的,它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提醒,那孩子在他一生中去面对很多不确定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感到自责自罪。大家知道现在抑郁症高发,抑郁症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自责自罪,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有罪的,甚至我生病都是不应该的。
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内在最深层的恐惧和不安是什么,并且学会直接表达。 
很多爸爸在吼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但实际上,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前提:所有的愤怒都来自恐惧。
举个例子,在上海的地铁站,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丢了,爸爸非常着急,大声地喊。正好我也在等地铁,这个时候,幸好工作人员找到了孩子,就把他带到了父亲面前。因为人很多,那个孩子很不容易,满脸的委屈,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正想向爸爸扑过来的时候,爸爸一脚就踢到他的膝盖上。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扶着,孩子就倒下去了。
 其实很多父亲母亲,当他们内心极度恐惧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不是讲“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而是“你为什么这样,你又给我添了麻烦,我真的很生气”。所以孩子在那一刻,他读到的不是父亲对我的爱。
但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没有长大,没有处理好安全感的问题,只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导致孩子也没有建立安全感。很快,孩子也长大了,也变成父母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家族无意识就开始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孩子,刚才找不到你,爸爸真的很担心,我真的害怕失去你!”
当孩子听到父亲这样讲时,感受到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而不是愤怒和责备。
第三步:与孩子共同成长
1、生理层面: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负面情绪,每个人必须要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当我们能及时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并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就能够学会如何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
那么,如何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呢?有三种有用的表达方式大家可以经常练习使用:“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每个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要以为我”:完全地呈现出自己被误解的委屈。“我渴望着”:表达自己的真实渴望。
比如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通过平和地讲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学习用这样的句式讲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吼叫的方式。当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慢慢地就会产生习惯性的自动化的反应。我们知道吼叫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有更大的伤害,所以用一个好的表达习惯去代替不好的习惯,这个新的习惯是要练习的,仅仅靠头脑层面的“我知道”是不够的。
比如看到孩子不认真写作业,当你情绪上来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宝贝,看到你一直在玩橡皮,没有写作业,妈妈感觉很难过,妈妈的火已经到这里了(比划到头顶),现在我得先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然后就会离开,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再待在那里,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多数的妈妈一样,说不定也要吼。那怎么办?一定要先对我自己的情绪负责,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和孩子沟通。
2、心理层面:父母和孩子一同读书,培养内在智慧
读书,是一个内在智慧养成的过程。我们每读一本喜欢的书,都是在跟作者交流。哪怕跨越很多的时代,但你会感觉到灵魂是相通的,是可以对话的,那个对话是对我们灵性层面的提醒,是智慧的我的养成。
很多具有安全感的人都很豁达,他的豁达来自他自己在读书、做事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很多力量。每当我们跟他在一起,就会觉得世界上的事都不是事,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当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修养上时,就能够逐渐拥有内在的安定。读书是一种持久的滋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自我的方式,从而达到自性圆满的状态。
3、社交层面:身边要有一群可以滋养你的人
父母其实是来滋养孩子的,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大家说得很多,但是回到生活里,怎么去落实它呢?一定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孩子是跟我们平等的人,是自己自信具足的这么一个人。
 他不属于你。
 孩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以要相信他。
在你和孩子的身边,要有一群可以相互滋养的关系,有值得信任的人。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放松和安全的表达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会有很好的安全感。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所能够做的事就是不断地成长。我们自己不断地成长,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性思维,他才能够更加具有安全感。
因为,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因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安定自由的感觉。它可以让孩子坦然接纳现在,也可以让孩子满怀期待未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不再遇到困难,而是让我们拥有了面对挫折的巨大勇气,能够乐观坚定地勇往直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升维思考,看透世界的真相
学习的目的是为己所用,用这个方法将学习效果提升 10 倍(深度好文)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