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道非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大多数人知道非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朋友的故事
昨天,一个朋友跟我打电话,很兴奋地说,他最近开始坚持早起学习,看了很多书。学习得越多,越发现自己以前对很多知识理论的理解很肤浅。
我问他,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朋友说要继续学习,并在生活中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我说你终于开悟了!
几个月前,和朋友交流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新知,每次我讲完后,朋友总是很不屑地说,这个我知道,在哪里哪里学过。
比如,前段时间学习了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我觉得是学习的利器,跟朋友分享后,朋友淡淡地说,这个理论很多年前在大学就学过。
后来学习正念冥想,练习一段时间后觉得很有所获,跟朋友分享后,朋友很耐心地听我讲自己学习实践的心得,然后不屑地说,这个在大学心理学就学过,没什么新鲜的。
再后来我读到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推荐给朋友时,朋友还是说,这个并不是什么特别先进的方法,早就知道了。
如此几次,让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书太少,于是我更加如饥似渴地大量读书,不断学习新知,并在生活中实践,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过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发现一些问题。
当我开始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提高小孩的学习效率时,他还在为小孩不好好学习而苦恼。
当我坚持运用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三个月时间已经写了10万字的文章后,他还在为自己的论文至今没有写一个字而发愁。
原来,朋友所谓的知道,仅仅是知道而已,并没有真正领会到这些知识理论的真谛,并在生活中践行。
他所谓的知道,并不是真的知道,甚至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别人跟他说的道理,他都说自己知道,但是生活还是过得不如人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通俗点说就是,我什么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
二、认知的四重境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模型「邓宁-克鲁格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存在一种认知偏差现象,他们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反而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认知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自以为是;
第二重,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心存敬畏;
第三重,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
第四重,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大多数人的学习和精进之路,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很多人一开始对自己自信,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愚昧之巅”。
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还处在第一重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没有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还自以为是。几个月前,我这个朋友就处于第一重状态,所以跟他讲任何道理,他都说自己知道,对别人的分享不屑一顾。认知固化,看不见自己的盲区,很少从外界吸收知识养分。
随着认知程度的提升,就会进入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心存敬畏。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非常受挫。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时,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就是个傻子。
有些人,从此躺倒在了自己的绝望之谷,故步自封,自暴自弃。
绝望之谷是非常关键的时刻。
如果愿意爬起来,继续提升自己,就会知道得越来越多。我这个朋友当前就处于这个阶段。
直到进入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进入开悟之坡。
随着不断地学习提升,逐渐知道自己知道,已经能够克服本能,向“不知道”开放了自己的心怀。
他们能做到明确把握自己的认知,并且知道它在整个认知蓝图中的位置,他们知道自己与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更高明的人之间的差距。
这个阶段的人能通过不断学习,抓住事情的规律,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功。
最后进入第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态。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有能力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变成下意识的反应。
到达这个阶段的人会持续学习和精进,成为一个终生成长者。
所以,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三、如何才能知道并做到
如何才能让自己知道并真正做到,推荐你采用“what-why-how-do”模型。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do,立即行动。
学习任何一个知识,你都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然后立即行动。这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最高效的个人精进之道。
1、what(是什么)
what就是让你清楚定义你要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如果你能用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这个理论,或者你正在做的一个事情,那你大概率是弄清楚整明白了。what是对事情的定义,你只有清楚地知道what,才能掌握好方向,不至于走偏了。
2、why(为什么)
只知道what(是什么),却不知道why(为什么),就没有动力。
理解了why(为什么),才有动力行动。
比如写作,你知道写作很好,但是这并没有解决why的问题,就会导致你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如果你通过写作每天都能产生收益,或者你的目标是出版一本20万字的书,把它拆解到每天写作2000字,这时你就拥有了一个强大的why,让你觉得每天写作2000字很重要,就有坚持写作的动力。
3、how(怎么办)
知道了what和why,这还不够,还得知道how。
how,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骤。
你知道努力就能成功,但是应该怎么努力呢?
你知道写作很有价值,也有很强的动力坚持写作。但是怎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呢?你必须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卡片笔记写作法、模板写作法等等,通过这些写作方法让你的写作能力快速提升。
这就像爬楼,how就是上楼的梯子,让你能够通过梯子顺利爬上楼顶看风景。
但大多数人都会止步于此,他们知道很多道理,也有很强的动力去改变,但是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无从下手;有的是没有掌握高效的方法,导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久而久之,积极性饱受打击,最后放弃了。
所以,掌握好的做事方法和步骤,至关重要!
阅读也是如此,我在以前的文章[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中,讲过读书时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
读书时,对书中对方法论或解决方案的讲解部分,要认真阅读,这是我们学习的关键。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书中讲的方法论就是解药,这个解药适不适合自己,阅读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思考。
武夷言茶,公众号:武夷言茶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
4、do(立即行动)
如果只知道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而不去践行(do),我们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都是停留在知这个层面,属于知识理论学习。
要想通过学习真正改变自己,就必须立即行动,并长期坚持做。只有行动才能检验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很多人读书,看书时很有感悟,感觉收获很多,读完后生活原来是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没有任何的改变。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如果只是知道没有做到,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行动才是最重要。
写在最后
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do(立即行动)是一件事情的黄金四问,密不可分。
没有what,你连是什么都不知道。
没有 why,就没有动力,没有学习的欲望。what 和 how 也就没有意义。
没有 how,就没有行动的路径,就像开车没有导航,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径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没有do,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嘴上说说,纸上谈兵,不会对生活带来任何改变。
只有当你真的把 what、why、how 、do这四项同时解决了,才能真正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愿我们都能,知道很多道理并不断践行,持续精进,过好自己的一生。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这才是提升效率最佳的方法
年化30%的收益率,彼得·林奇是如何实现的
查理·芒格:怎样买入这些伟大公司的股票?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