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公布成绩的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无论高考成绩如何,这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填报志愿,选择大学和专业。
人的一生,选择大于努力!
人生有两个选择至关重要——高考填志愿和选择结婚对象。
填志愿决定了你的一生从事什么工作,选择结婚对象决定了你一辈子与谁生活。
高考填志愿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的一生,必须要慎重。
关于填志愿,很多人都纠结城市、学校、和专业,到底哪一个更重要?有没有一些关键的价值判断原则和经验可以参考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城市优先于学校,学校优先于专业。
城市决定见识,见识决定竞争力
选择城市,意味着你选择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性格、习惯等方面。
你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你的眼界,你的眼界有多大,也决定了你的理想与定位。
所以,在城市选择上,优先选择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其次考虑东南沿海的新一线城市杭州、南京、厦门等;最后是南方城市优先于北方城市。
一线城市经济活跃,商业和文化环境好,开眼界机会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扎堆,实习也方便,就业机会相比其他城市更多。
在一线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高端的文化和学术交流、国际展会、世界五百强企业等,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国际化视野。一个海外的国际演出到中国,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地方,一定会优先选择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
而生活在一个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人,可能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比较保守。
由于工作原因,我长期在全国各地出差,非常明显的感受是在中国,南北方的差异非常明显。你可以看看中国城市GPD排名前十的城市,除了北京,其余9个都在长江以南,北方城市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南方城市经济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敢闯敢拼。经济好的城市会创造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
城市决定见识,见识决定竞争力。
所以,在城市的选择上,一线城市>南方城市>北方城市。
第二、学校的重要性大于专业
选择学校时,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综合型大学的平台更大,能够给你提供更多的资源。
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一所好的大学必然拥有很多大师,在各个学科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这些大师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比如专业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国家级科研项目等等。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还可以转专业或者选修第二专业,在综合性大学你选择的空间会更大。
其次,你学的专业和最终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相关。
今天,很多人做的事情,和大学学习的专业没有关系。
为什么?
因为你要一个18岁的孩子,判断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自己擅长什么,未来热门的行业是什么,太难了!
大多数人是在自己不懂的时候做出选择,很多是看着专业名字这几个字自己想象这个专业是什么样子的。
你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你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人学的是数学专业,从事的却是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有的人学工商管理,从事的却是HR的工作。
所以,现在大学教育也在逐步改革,有的大学第一年是不分专业的,让你先上一年对大学有一些了解后,再选专业。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
好的企业招聘,一定会首先去一线城市最好的大学开招聘会,让本市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过来参加,什么专业的都可以来。
所以,高考填志愿时,学校的重要性一定是大于专业的。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你从小就知道自己非常喜欢什么专业,立志要在这个专业深潜,那么这时候专业的选择就可能优先于学校和城市了。
第三、不要选择太操作层面的专业
1、不要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这类专业其实就是个大杂烩,把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最后每个学科都懂一些,但都不深入,毕业后很难找工作。
比如教育技术学,就是把教育学+计算机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教育理论拼不过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技术能力拼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再比如国际贸易,我读大学的时候国际贸易是最火的专业,因为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
当时很多人都去读这个专业,实际上这个专业就是把经济学+工商管理+英语几门学科的融合。
本来想出来找个好工作,等出来一看,专业理论拼不过经济学的学生,英语又比不上英语专业,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而且刚毕业没几年,这个专业也没了。
这类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大都属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变化特别快的,特别容易过时。
2、不要选过于高大上或者特别前沿的专业。
有的专业名称看起来非常高大上,比如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专业,名字看起来很厉害,实际大多数学校的这个专业是原来的地理专业改名而来。
地理专业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很难招生,很多学校就想办法把地理专业改了个高大上的名字,让不了解情况的学生慕名而来。
有的专业非常前沿,还没有在社会上普及落地。也就是目前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企业还没有太多这类岗位需求。
从就业的角度讲,这类专业尽量不要选。当然,除非你想在这个领域持续深造,本科、硕士、博士持续读下去,最后从事科研,这种情况除外。
3、本科可以选择底层专业
什么是底层专业呢?
就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这些专业的人的底层思维逻辑更强。
你会发现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数学家,所有的人工智能专家也都是数学家,因为数学是最本质的学科,所有的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归根结底都是数学。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
尤其是chatGPT出来后,人工智能很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大机遇。
就像当年计算机出现后,逐步替代传统的纸和笔一样。
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大半辈子都习惯了用纸笔和算盘工作,当计算机出现,信息化逐步替代传统工作方式时,很多人因为不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而失业。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如此,如果你不懂得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工作,就会像新一代的文盲一样无所适从。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硬本领和软实力。
硬本领是指你赖以生存的能力。通过硬本领能够获得收入,并且是你能够在社会当中长久生存的技能。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专业技能。你会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数学能力很好,还是擅长市场营销,这些都是你的硬本领。
什么叫软技能呢?难以直接量化的技能。比如写作能力、销售能力、沟通能力,领导与管理技能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觉得未来的职业趋势,是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大概率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并不是说你学会了一项硬技能,就可以一招鲜走天下。而更多是偏向软技能。
这个时候,一些底层基础能力就会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思考能力,批判思维等等。
商业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些通用的底层能力。
本科阶段,尽量把底层能力打扎实。
因为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了。
你今天报考火得发紫的专业,毕业的时候,还存不存在,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过去,学一个专业,捧一个饭碗,一吃就是一辈子。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
你很难再找到能够吃一辈子的“铁饭碗”。
在未来,一个人可能会干一个行业、多个工作,甚至一辈子干七、八个行业。
每个行业都是起起落落的,你要打破以往对稳定性的追求,找到一个又一个年复合增长率高的行业,才能够活下来。
未来的时代,会让害怕改变或者不愿改变的人,无处可逃。
唯有不断学习,拥抱不确定性,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大学的本质,是让你学会学习的能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喜欢就点个在看